以期货之力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蓄能
【来源:期货日报网】
“DCE·产业行”走进山东
10月22日,由山东省国资委和山东证监局指导、大商所主办、山东省期货业协会和山东上市公司协会承办的“资本助跑 鲁力前行”—“DCE·产业行”—期货衍生品市场服务山东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济南举办。
期货日报记者现场了解到,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持续攀升,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期货市场作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核心工具,已成为企业稳健经营的关键支撑。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工业强省与农业大省,在能源化工、黑色冶金、农产品等领域产业基础雄厚,期货工具的深度应用正为当地企业筑牢抗风险屏障、提升市场竞争力。此次培训活动精准聚焦产业需求,从政策导向、企业实战、行业痛点、数字化转型及未来布局5个维度,深入探讨了期货衍生品市场赋能山东产业企业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凝聚共识:期现融合锚定产业发展新方向
培训班上,大商所副总经理程伟东亮出了服务山东实体经济的“成绩单”与“路线图”。他表示,山东凭借坚实的产业根基,已成为大商所交割布局最集中、产业参与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目前大商所已在鲁布局聚乙烯、焦煤、铁矿石等10个品种的49个交割仓库及8个交割品牌,形成了覆盖面广、功能完善的交割体系。值得关注的是,日照港作为全国煤炭、原木、铁矿石三大品种最大的单一进口港,为期货实物交割提供了坚实保障。
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热情攀升成为显著亮点。程伟东介绍,金能化学、万华化学、道恩集团等龙头企业已实现从“被动接受价格”到“主动管理风险”的转变。为推动产业深度参与期货市场、合理应用期货工具,大商所以龙头企业为培育核心,建立了“理念宣导—手把手教—动手实践”的梯次培育模式。2024年以来,大商所已在山东开展培训座谈70余场,覆盖31家企业、1800余人次,投入支持经费210余万元,助力越来越多企业实现从“不敢用、不会用”到“主动用、精准用”的跨越,期货正逐步成为山东企业稳经营、稳成本、稳利润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手段。
“下一步,大商所将立足山东产业基础和创新活力,深化与山东各级政府、港口集团及龙头企业的协同合作,推动更多风险管理案例落地,培育‘期货+产业’的样板企业,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山东经验’。”程伟东如是说。
山东省国资委相关业务负责人从监管视角肯定了期货工具的重要价值。他表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持续显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控制和稳健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期货市场具有套期保值、价格发现的功能,在锁定成本、对冲风险、平抑价格异常波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上述山东省国资委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当前,山东省国资委已出台《省属企业金融衍生业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指导企业规范开展期货等金融衍生业务,加强风险管理。各省属企业严格落实文件要求,坚持套期保值原则,合规开展期货业务,取得了良好成效。他特别提到,本次培训班课程安排科学、理论联系实际,且授课老师都是业内具有丰富实操经验的专家。通过此次培训,能够使参与企业进一步加深对期货市场的了解,规范操作、严控风险,提高对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的操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山东证监局相关负责人用数据展现了山东期货市场的发展活力。他称,我国期货市场资金总量于2025年10月突破2万亿元,商品期货期权品种达到136个,覆盖国民经济主要领域。山东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工农业大省,产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在国内大宗商品生产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山东期货市场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上述山东证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山东辖区期货市场呈现出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服务山东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24年以来,山东辖区期货公司为614家企业提供套期保值业务,涉及金额约5400亿元;999个“保险+期货”项目落地山东辖区,保险赔付金额6.6亿元,居全国首位。期货衍生工具的运用正在山东企业中从点到面逐步推开,帮助企业锁定生产成本和销售利润,在市场行情剧烈波动时有效平抑价格波动,越来越多山东企业正成为期货市场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实战分享:行业专家解锁套保增效新密码
主题演讲环节,行业专家与企业代表聚焦期货工具创新应用展开深度分享,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剖析与技术展示,呈现了一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思想盛宴”。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相关业务负责人结合调研数据表示,上市公司期货参与度正稳步提升——2024年发布套保公告的实体上市公司为1503家,2025年前7个月增至1383家,同比增长15.7%。但短板依然存在,2024年上市公司整体套保参与率仅28.6%,商品套保参与率不足10%,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他认为,套期会计适用性难题、信息披露矛盾、专业人才短缺、国资监管约束等是主要制约因素,并建议从监管政策完善、交易所产品创新、中介机构服务升级、企业能力建设等多维度破局。
作为年产能180万吨的PDH龙头企业,金能化学(青岛)有限公司深受原料丙烷与产品聚丙烯价格双向波动的影响。该公司副总经理伊国勇分享的实战案例颇具借鉴意义。 “套期保值的核心在于将绝对价格风险转化为基差风险,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专业的操作团队。期货工具不仅能对冲风险,还能创新业务模式,如通过基差点价、仓单质押等方式优化经营。”他说。
永安期货产业委员会主席石春生重点分享了国内外实体企业运用期货和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案例,提醒实体企业做好期货套期保值要避免“期现两层皮”,即期货操作与企业的实际购销存在业务脱节,缺乏有效的系统性整合。这种割裂状态不仅无法充分发挥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功能,还可能给企业造成新的风险。实体企业要建立健全期现一体化套保制度,也可以结合专业机构一起打造风险管理体系,如永安期货综合服务体系,从传统通道业务到企业的原料采购、库存管理和产能管理、预期销售等产业链供应链全面服务,从传统的基差贸易1.0升级为“供应链综合服务+风险管理”2.0模式,通过垂直一体化服务帮助客户控风险、稳经营。
当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期货业务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晨实科技总经理王少游结合公司相关系统的创新突破和应用效果,介绍了金融衍生业务数字化转型的解决方案。“随着监管要求的提高和业务复杂度的增加,传统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企业需求。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合规要求,更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王少游说。
参会企业代表表示,未来将把期货工具深度融入经营战略,在稳定生产经营、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