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28 日

破局AI应用之城,他们给出“新算法”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唐朝昭

人工智能(AI)作为引领未来的基础性、战略性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是发展生态的深度跃迁。长沙如何精准发力、借势起飞,打造人工智能应用之城?

10月23日,长沙市政协召开“重构产业生态,奋力打造长沙人工智能应用之城”专题协商会。李肯立、孙博、周晨、田冰川、徐琥等5位高校专家、人工智能领域前沿企业负责人分别作书面发言,站在人工智能“风口”,为长沙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诤言、献良策。

湖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主任李肯立:

构筑“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应用新生态

长沙拥有深厚的工业基础和多样化的传统产业,包括制造业、农业、医药、交通运输等。但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亟需突破,新型产业创新性动力也亟待增强。

针对现实挑战,要以“融合发展”为核心思路,依托现有基础强化生态建设、突破技术瓶颈、拓展应用场景,推动两条路径取得突破:

一是推进“人工智能+”,建议通过加大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资源整合,加强算力资源共享与合作,以算力赋能传统产业,加速智能化升级,提升整体竞争力。同时,推动数据资源集成与共享,进一步完善长沙在精准农业、智慧医疗等领域的数据标准化建设,为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

二是布局“+人工智能”,建议推动长沙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型产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形成跨行业、跨领域的创新协同效应。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一批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人工智能企业,积极打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形态,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孙博

上海灵境智源科技有限公司CEO孙博:

把握端侧人工智能新机遇

端侧算力,通俗来说就是让人工智能“长在设备上”。它不是把数据全部传到云端处理,而是在摄像头、机器人、车载设备、工业机床等终端现场完成计算。具身智能,则是指让人工智能拥有“身体”,能够与环境实时交互、自主决策与行动。这两者结合,正是人工智能从“云上赋能”走向“场景扎根”的关键路径。

长沙作为制造业强市,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领域拥有深厚的产业基础,这正是端侧人工智能最佳的试验场和落地场景。抓住这一波技术范式转移机遇,就能从“应用跟跑”走向“场景领跑”。

长沙要构建端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建议强化系统级创新,推动“软硬一体”发展,围绕重点场景,支持建立端侧人工智能系统创新平台,推动芯片、框架、算法、应用的协同优化。

建议打造场景开放机制,设立“端侧人工智能场景开放计划”,鼓励国企、园区、链主企业开放典型场景,支持本地企业与国内优秀企业联合打造标杆项目等,支持“长沙造”解决方案。

同时,建议依托湖南湘江新区智能网联测试区等平台,建设端侧人工智能开放测试平台,提供仿真环境、标准数据集、性能测评等服务,帮助企业快速迭代产品。支持本地高校开设“端侧智能系统”方向课程,推动校企共建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培育既懂技术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

周晨

上海灵巧智能总经理周晨:

共建垂类数据,共推具身智能场景化落地(小标)

当下人工智能产业正进入从“通用大模型”向“具身智能”跨越的关键转折期。具身智能要在长沙落地,关键就在于突破 “操作能力”,而背后的核心正是“操作数据”。

数据要先“垂类深耕”再谈“通用延伸”。只有结合行业操作逻辑、设备运行规律的垂类数据,才是具身智能的“燃料”。“行业+用户+机构”共建的垂类数据,才是长沙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在此过程中,政府的“粘合剂”作用至关重要。前期可以通过补贴降低数据采集、专用训练场建设的门槛,更要撮合资源,打通企业的场景需求、科研机构的技术能力、用户的经验沉淀,避免“研发在本地、转化在外地”的困境。

这样做的回报也很清晰:短期能明确具身智能的落地路径,不盲目跟风;中期会形成可交易的垂类数据资产,比如工程机械操作数据集,反哺产业链;长期则能实现本地场景的人工替代,让车间里的智能装备、医院里的辅助机器人真正落地。

田冰川

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田冰川:

筑牢“人工智能+生物育种”基石

共绘种业发展新蓝图

华智生物诞生于长沙、成长于长沙,对长沙打造人工智能应用之城充满信心。

对此,建议构建“科教产用”一体化人才培育体系,建立 “政企研用”人才双聘互用机制,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种业人工智能特色示范区。同时,探索“高端领军人才+实用技术人才”分类招引路径,打造种业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其次,通过实施“种业人工智能+”融合战略,聚焦种业优势领域,设立“种业人工智能+”重大科技专项与应用示范项目,推动“行业共享数据+场景专用数据”产品开发,鼓励种业阵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人工智能+育种”联合实验室,围绕关键场景与“卡脖子”技术协同攻关;建设标志性测试场景,形成以应用带技术、以市场促产业的良性循环,助力长沙建设全国种业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核心城市。

此外,建议完善普惠性算力支撑体系,降低创新主体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的算力使用成本;探索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算力服务平台,支持种业阵型企业建设算力服务平台中的算力调度系统建设;加强政府在种业“人工智能+”场景开放、采购试点等支持力度,为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提供“首试首用”机会,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人工智能早期项目和硬科技企业等。

徐琥。除注明外均受访者本人供图

希迪智驾首席科学家徐琥:

着力推动长沙智能驾驶深度运用

智能驾驶不仅代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更是引领未来交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目前,行业处于从技术验证转向规模化商业落地的关键阶段,标志着无人驾驶发展的重要分水岭已经到来。

长沙在智能驾驶领域有基础、有成效,建议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通过头部企业需求拉动、技术商业化场景供给、精准投资引导上游企业创新。建议深度调研本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引进或培养头部技术企业需要的配套企业,提高本地产业链配套率。

其次,建议促进产业应用协同、政企协同,构建链主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机制,开放更多应用场景,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以供需联动为路径,提升本地技术成果转化效能,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产业快速发展。

同时,建议强化新工科教育,精准培养与引进人才。要着眼于产业实际需求,从系统性和整体性出发设计人才培养路径,以实践为导向,对接当前行业的人才缺口,构建面向未来社会形态的知识生态系统,为长沙科技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