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29 日

赋能跨境贸易 搭建国内外市场“定价桥梁”

【来源:期货日报网】

线型低密度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月均价期货即将迎来上市时刻,这场围绕“月度均价”的创新,已凝聚起市场各方的期待与信心。这不仅将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避险工具,更好地解决定价与套保错位的难题,更将推动整个塑料行业向更稳定、更高效、更具韧性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塑料产能和出口显著增长的背景下,将有助于为中国塑料产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话语权,开启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国际价格影响力提升的新篇章。

现货条件渐趋成熟 运用场景日益丰富

从市场应用现状看,均价模式在塑料行业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尤其在长期贸易协议与稳定供应链的合作中,占比正逐步提升。

金能科技副总经理伊国勇介绍,在国际塑料贸易中,均价定价模式应用较为广泛,其兴起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塑料产业对平滑价格波动风险、稳定贸易成本的迫切需求。

从具体操作看,沙特、美国等主要塑料出口国,普遍采用实质为周度或月度均价的定价模式;阿联酋、伊朗等国的供应商,则习惯以第三方资讯机构提供的“到港前、中、后三周均价”作为结算依据。

特产石化相关负责人宋仕威认为,虽然国内月均价模式的推广以及企业对月均价期货的熟悉和运用仍需时间,但利好条件正逐步成熟。上游端,塑料贸易企业向石化工厂采购时,大部分已采用每周定价模式,为向月均价模式的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尤其是与工厂有长期代理销售关系的贸易企业,有望逐步向月均价期货“定价+套保”的模式过渡;下游端,部分体量较大、订单稳定的企业,因对供应链与原材料价格的长期稳定要求较高,也存在采用月均价期货结算和套保的潜在需求。“随着企业对价格稳定性的重视程度提升,以及月均价期货带来的风险管理便利,未来月均价模式的占比必将进一步提高。”宋仕威说。

嘉悦物产集团有限公司聚烯烃研究负责人林黛思认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塑料产业已形成覆盖生产、加工、贸易、消费的完整产业链,市场规模全球领先,价格发现与风险管理的需求极为旺盛,尤其是近年来,受地缘政治、原油价格波动、供需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塑料原料价格波动加剧,企业对稳定定价模式的需求空前强烈,月均价期货的上市非常契合目前的市场环境。

“月均价期货能平滑单日价格剧烈波动带来的冲击,让企业从应对短期价格压力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中长期生产规划与成本控制,这正是当前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林黛思表示。

“均价定价方式,能有效减少单日价格剧烈波动对合同执行的冲击,更贴合大宗商品国际贸易周期长、货值高的特点。”伊国勇表示,当前国内塑料产能已居全球首位,且出口量正快速增长,月均价期货的推出恰逢其时,既能与现有点价模式形成互补,帮助生产企业更精准地管理价格风险,又能为我国参与和塑造国际贸易定价规则提供新工具,助力“中国价格”在全球市场发声。

给出塑料跨境贸易新方案、新前景

在采访中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随着中国塑料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月均价期货在跨境贸易中的应用价值也逐步凸显,有望推动中国塑料产业实现从“价格跟随”到“价格输出”的关键跨越。

数据显示,我国聚丙烯出口量已从2020年的43万吨大幅增至2024年的235 万吨,这一增长趋势未来仍将持续。

“在塑料出口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月均价期货的应用空间将不断拓宽。” 厦门国贸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韬表示,一方面,我国是PP、PE、PVC的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其中PP、PVC出口量逐年增长,坚实的产业基础和逐步扩大的出口规模,为衍生工具的应用提供了广阔舞台;另一方面,实体企业对公允均价定价和套保工具的需求日益迫切,月均价期货的上市无疑将填补工具上的空白。

陈韬进一步表示,我国是最大的塑料生产国、消费国,当前仍有大量在建待投项目,未来3年我国塑料产能仍将处于高速增长期,这一点在PP和PE上尤为明显。“以当前我国生产线的工艺优势、装置规模优势、产品的价格优势,持续向外输出产品,逐步扩大境外销售渠道、出口规模,是缓解国内供需矛盾,避免国内‘内卷’的一把关键的钥匙。而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是国际塑料贸易形成以‘中国月均价期货基准’为定价参考的关键机遇,国内企业必须把握这一机遇。”他说。

“当塑料外贸订单面临在途货物价格波动与汇率波动的双重风险时,将月均价期货同锁汇工具(如外汇掉期、外汇期权、远期外汇合约等)结合,不仅可行,而且还能构建一个更为精准和全面的‘双对冲’风险管理方案。”陈韬称。

在陈韬看来,月均价期货一旦在国际贸易中被作为基准广泛引用,将完成从“价格影响力”到“定价规则主导权”的跃迁,使国内塑料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由“产能中心”升级为“价格与规则中心”,显著增强国际话语权。

对此,伊国勇也表示,在当前的塑料跨境贸易中,定价机制存在明显断层。“比如,外国客户有时会问:我看今天的期货价格跌了,能不能也降一降?”伊国勇坦言,这种质疑就是源于国际均价贸易习惯与我国期货定价之间的差异。

他认为,月均价期货的推出,正是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它创造了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公允定价基准,既依托于我国成熟的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又符合国际通行的均价贸易习惯。

“以中国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基础,既能让国外买家适应国际通行的均价模式,又能让国内企业依托本土期货工具进行套保,有效降低跨境贸易中的价格风险,提升交易效率。”林黛思表示,这不仅能拓宽月均价期货的应用空间,更能让“中国价格”通过贸易合作渗透到全球市场,逐步提升国际认可度。

在伊国勇看来,月均价期货在跨境贸易中的核心潜力体现在其对均价定价结算方式的精准风险管理的特性上。它与实物交割期货相比,采用了全新的结算价计算方法,以对应实物交割期货合约在特定月份所有交易日结算价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交割结算依据,这一机制使企业能够更精准地对冲在出口业务中面临的价格波动风险。

同时,月均价期货采用现金交割方式,避免了跨境物流问题,极大地便利了国际贸易商参与,提升了市场流动性。对金能化学(金能科技的全资子公司)等已建立成熟期货套保体系的企业来说,月均价期货提供了一把精准匹配出口业务特点的风险管理钥匙。

“出口市场的扩大意味着企业对公允、透明均价定价工具的需求将日益迫切。月均价期货的推出恰逢其时,它不仅为我们出口企业提供了更精准的风险管理工具,更将成为增强‘中国价格’全球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伊国勇表示,随着更多国际市场主体参与交易,月均价期货有望形成全球塑料贸易的重要参考价格,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作为塑料生产与消费的大国却缺乏价格话语权的局面。随着中国塑料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月均价期货将不再只是一个风险管理工具,更将成为塑造全球塑料贸易定价体系的重要力量。

伊国勇进一步表示,若国内塑料出口企业广泛采用月均价期货定价,完全有可能推动形成以“中国月均价期货基准”为参考的国际新定价节点,这一转变对中国塑料产业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具有深远意义。当我国的产能规模与金融工具创新相结合,“中国价格”甚至将不再仅仅是交易参考,而可能成为塑造全球塑料贸易新秩序的重要力量。(本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