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29 日

从“吃湖”到“守湖”:稻虾肥,候鸟归|一江碧水向东流

【来源:长沙晚报】

  常德日报记者 曾玉英

  清晨的洞庭湖西岸,薄雾轻笼着湖南省汉寿县岩汪湖镇南洋嘴村。61岁的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协会会长刘克欢开着巡逻车来到撇洪河边,看着清清的水面,鱼儿不时跳出水面,白鹤在水边捕食。

  “你看,现在水清得能看见水下的草,10年前可不是这样。”刘克欢指着河岸边的一块水域感慨,南洋嘴这个依水而建的村落,用10年时间完成了从“靠水吃水”到“护水兴村”的蝶变,南洋嘴村断面的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标准,书写了长江岸线治理的乡村样本。

  退捕上岸 斩断“竭泽而渔”的旧路径

  南洋嘴村位于洞庭湖西滨,目平湖尾闾,距离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仅20公里。全村集雨面积5022亩,耕地面积2612亩,水域面积1565亩,户籍人口279户850人,常住人口613人,其中有退捕渔民89户。这里曾是南洋嘴渔场所在地,2007年南洋嘴村成立,行政上由汉寿县蒋家嘴镇管辖,2016年整村并入岩汪湖镇。

  2014年的南洋嘴村,还延续着“家家户户有渔船,日日夜夜江里漂”的传统。彼时的西洞庭湖,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锐减,渔民们的渔网越织越密,船舱里的鱼越来越小。“最多的时候,村里有几百艘渔船,旺季湖面上全是马达声。”南洋嘴村党支部书记符文学回忆,当时岸边遍布水产养殖池,污水直排入河,下雨天更是垃圾漂满水面。

  长江大保护的号角吹响后,南洋嘴村率先启动禁捕退捕工作。为让渔民“退得出、稳得住”,汉寿县人社部门开展“四送”服务,开设家政、稻虾种养等20多项技能培训。村民陈友才参加稻虾种养培训后,创办了汉寿县民旺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专注水稻种植和龙虾养殖,年收入比捕鱼时翻了好几番。像他这样的转型渔民不在少数。截至2024年,南洋嘴村已有8名渔民自主创业,32人通过集中职业技能培训和政府就业指导实现就业。

  退捕后的南洋嘴村迎来新生。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争取到湿地保护修复项目资金支持,组织专人种植芦苇、蒌蒿、辣蓼、苔草等植物,恢复原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鸟儿栖息提供良好环境。南洋嘴村有稻有虾,物产丰美,成了鸟儿经常光顾的地方。

  “以前渔民下网的地方,现在长满了水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灰鹤、鸿雁等种群数量稳步提升,2024年冬季,这些鸟类种群数量均创历史新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刘克欢的巡逻日志里,记录着越来越多的“稀客”——白鹭群栖、野鸭成群,消失多年的史氏鲟、青鳉、银鱼等水生动物重现江湖。

  生态转型 激活“点绿成金”的新动能

  9月底,记者开车经过南洋嘴村,行驶在沥青铺就的村道上,一边是清澈见底的宽阔水面,一边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金色稻田。此时水稻即将丰收,龙虾已经钻进稻田旁沟渠的泥巴里。“以前靠水吃水,现在‘养’水致富。”符文学指着村里的产业规划图介绍。依托改善的生态环境,如今的南洋嘴村走出了一条生态种养的产业振兴之路。

  从2017年开始,南洋嘴村全面清理沟渠,沟渠里种植湘莲,同步修通机耕道,实现了家家户户污水收集全覆盖。“处理后的水很清澈,能直接浇菜。”岩汪湖镇生态事务中心主任刘国才介绍,经权威机构检测,南洋嘴村的出水水质达到Ⅲ类标准,氮磷指标正常。

  在生态农业板块,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采用“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销售”模式,发动农户发展稻虾种养产业。该模式采用“稻虾轮作”方式,稻田中的植物残渣可作为虾的饲料,改善虾的肌肉质地和口感,而小龙虾的活动又能加速肥料分解,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养虾、种粮两不误,一田双收,减少了资源浪费,又兼顾生态环保效益。这种模式不仅让稻谷品质提升,售价高于普通稻谷,更从源头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如今,村里的稻田灌溉水经生态过滤后回流撇洪河,最终汇入西洞庭湖,助力水质改善。

  村民陶红喜流转了150余亩土地开展稻虾生态种养。他的龙虾以喂养黄豆为主,用黑糖肥水、石灰消毒,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就开始卖虾,一直卖到“五一”前后。6月中旬开始种植水稻,其间不投化肥,只进行1至2次除草维护。10月中旬水稻收割后,稻草铺在稻田里,再在养虾的环形沟里灌满水,水满后在稻田里种植水草,为小龙虾提供栖息和蜕壳的场所,稻草腐烂后滋养出的微生物成为龙虾的高蛋白饵料,如此实现纯生态养殖。目前,南洋嘴村像陶红喜一样发展稻虾种养产业的农户有90多户,面积2600多亩,真正实现了“一村一品”。

  长效管护 凝聚“全民护江”的向心力

  每天傍晚,刘克欢开着三轮车行驶在河堤上,带着志愿者义务巡湖,宣传禁渔政策。“保护洞庭湖不是一天的事,得一代代传下去。”刘克欢说,10年间,南洋嘴村形成了“专业队+志愿者+网格员”的管护体系,实现河道、农田全覆盖。

  岩汪湖镇农业站站长彭定稳介绍,10年间,各级财政累计为南洋嘴村投入资金800多万元,用于当地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如今,村里主干道全部升级为高标准沥青公路,电线杆均匀分布在机耕道两侧,农户家家通了自来水。环境监测数据显示,撇洪河南洋嘴省控断面总磷浓度较2015年下降40%,水体稳定在Ⅲ类水质标准,保障了下游饮用水安全。

  村里建立“河长议事会”制度,每月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通报生态状况,商议管护措施。“现在村民看到垃圾会主动捡,发现偷钓会及时报,保护河湖成了习惯。”符文学介绍,镇里还开设了“生态小课堂”,组织村民及中小学生参与湿地清理、鸟类观测,培养环保意识。

  如今的南洋嘴村,渔民变成种养户。稻虾田的生态循环维护着湖水的洁净,洁净的湖水又为稻虾提供优质水源,形成“护湖—兴产—富民—再护湖”的良性循环。10年来,村里未发生一起重大污染事件,未出现一起非法捕捞行为。

  从“靠湖吃湖”到“守湖兴湖”,南洋嘴村用10年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可以并行双赢。这颗西洞庭湖畔的明珠,正以稻虾肥、湖水清、候鸟归的生动图景,书写着长江大保护的基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