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31 日

【独家】新稻大量上市,为啥收购仍显谨慎?

【来源:粮信网】

10月底,东北地区新季稻谷基本上已经收割完毕,因今年东北温度相对偏高,稻谷长势较为良好,多地表示今年稻谷或将丰产,且质量优良,不过东北地区稻谷价格高开低走,虽部分品种(如中科发五)前期价格快速上行,但仍未完全刺激市场拿货,近期泰来周边中科发五稻谷到厂参考价1.62-1.65/斤,出米率60%左右,水分15%以内,价格较前期有所下滑,其余品种多维持稳中偏强的状态,即便是部分直属库近期收购稻谷价格也仍保持一定的谨慎状态,市场情绪前高后低,那么是什么令采购方持币观望,与业内了解后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稻谷质量有所下跌。尽管前期普遍预期丰产且质量优良,但今年东北地区降雪较早,部分晚熟品种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从各地反馈情况来看,黑龙江以及吉林等地的中科发五,吉林地区超级稻等品种,多存在降雪后进行收割,不单对品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对晾晒有较大的影响,如当前吉林等地超级稻水分仍有较大数量在16个水以上的水平,米业即便采购也需要烘干,这对当前竞争日趋严重的米业来说,成本偏高,而温度快速降低后,对一部分长粒稻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碎米率升高,品质有所降低,综合以上两点,虽今年东北地区存丰产预期,但收购方以质论价,符合标准的稻谷相对较少,整体收购进展表现一般。

 

其次,大米消耗量未达到预期。这是影响下游收购信心的根本原因。终端消费市场的疲软通过产业链层层传导至最上游的收购环节。具体来看:第一,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居民日常消费及餐饮业复苏力度不及预期,集团性采购需求不旺,导致大米社会库存消化缓慢。第二,市场竞争加剧,除了东北大米,南方新季中晚稻也已上市,加上持续投放的政策性陈稻,市场整体供应来源多样,分流了部分需求。第三,“稻强米弱”格局持续。原粮成本与成品大米销售价格难以形成正向循环,米企加工利润微薄,为了维持现金流,只能选择降低开机率、以销定,从而无力也无意愿大规模建库存。

 

最后,供应偏大,对赌风险较高。当前市场面临的是阶段性、预期性的供应压力。丰产预期正在逐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上市量,新粮供应压力集中释放,庞大的政策性稻谷库存始终是悬在市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这种背景下,市场主体的心态发生了根本转变。无论是贸易商还是加工企业,前几年对赌亏损历历在目。因此,“持币观望”成为最理性的选择“买涨不买跌”的群体性谨慎心理,仍将会持续较长时间

 

综上,近期各收购主体均有一定的稻谷补货的需求,但现阶段东北地区部分稻谷未达到预期、市场需求偏弱以及供应相对充足鞥因素的制约下,收购主体暂时持币观望也算是暂时规避风险的有限选择之一,预计等原粮质量稳定后,购销积极性或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