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31 日

养老金体系不平衡,难题如何解?专家:建议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

【来源:东方财富】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保障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金融的发展对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减轻社会养老负担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10月28日下午,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举办了“以全球视野共筑中国特色养老金融体系”主题平行论坛,旨在凝聚海内外智慧,洞察养老金融发展趋势,共同探索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蔡希良表示,养老金融作为联结养老资金、资产、服务、产业的重要枢纽,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举措。构建中国特色养老金融体系,必须坚持服务大局,养老金融汇聚规模庞大、期限超长的稳定养老资金,必须统筹兼顾保值增值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双重使命。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近日“十五五”规划建议发布,其中指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并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近年来,新技术快速发展,为资本市场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给养老金投资带来丰厚回报。

  论坛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王文灵表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养老金融要积极关注新技术,拥抱新机遇,通过发挥养老金耐心资本的优势,丰富养老金投资组合,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

  企业(职业)年金基金规模达7.56万亿元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占总人口22% 。“如何安享晚年”已从家庭议题升级为关乎社会稳定的核心命题之一。

  在当日论坛上,清华五道口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详细介绍了我国多支柱的养老金体系。

  论坛现场时代周报李杭/摄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主要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三大支柱共同构成。

  其中,基本养老保险是人们常说的“五险”中的其一,由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构成。这一支柱主要由政府主导,强制参加,是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重要制度。

  作为体系的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则是对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职业养老金由2004年建立的企业年金和2014年建立的服务于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两部分构成。

  它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保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制度,通过企业与个人共同缴费、市场化投资运营实现积累增值,能进一步提高职工退休后的收入水平。

  “十四五”期间,企业(职业)年金基金规模持续扩大。目前,企业(职业)年金基金规模达到7.56万亿元,比“十三五”期末增加4.02万亿元。“十四五”期间,企业(职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额超过7560亿元。

  不过,作为第二支柱,中国职业养老金的覆盖率目前仍然较低。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国16.82万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3290.81万人。

  正因如此,作为国家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其重要性便凸显出来。

  个人养老金制度,是指由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的制度。

  简单来说,就是年轻时攒钱,为未来的自己储备养老资金。政府会有政策支持,自己来投资市场化的金融产品,作为养老储备,起到补充养老的功能。

  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率先在36个城市启动试点;2024年12月,个人养老金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标志着我国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实现全面建成。

  截至2024年底,全国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人数突破7000万。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10月29日,市面上个人养老金产品已达1210款,包括储蓄类产品466款、基金类产品301款、保险类产品406款、理财类产品37款。

  应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

  我国养老三大支柱体系虽然已经全面建成,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不少挑战。总的来看,三大支柱之间发展不均衡,尚未形成协同支撑的合力。

  作为基础保障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目前已实现广泛覆盖。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72亿人,比“十三五”末增加7300多万人,参保率从91%提高到95%以上,发挥了重要的托底作用。

  相比之下,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覆盖范围明显偏窄。目前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仅有16.82万家,参与职工3290.81万人,职业年金的参与人数则缺乏公开数据。

  而运行不足三年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目前参与人数约7000万,整体规模仍然有限。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居民缴存意愿低迷源于多重现实顾虑:账户锁定期长、管理灵活性不足,资金流动性受限;产品收益陷入“两难困境”——储蓄类、保险类产品虽稳定但收益率偏低,基金类产品则风险较高,难以平衡收益与安全需求;加之税收优惠力度有限,抵税效果未达预期,进一步削弱了参与动力。

  针对这些问题,董克用指出,应扩大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覆盖面,打造更有吸引力的个人养老金产品,探索默认投资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完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

  事实上,近年来政策层面已针对这些问题积极出台举措,持续推进养老保障体系优化。

  2024年以来,多地出台举措提升企业年金覆盖率。江西提出要扩大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年金覆盖范围,力争在2029年底前基本实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全覆盖、民营企业“能建尽建”;内蒙古也提出推动国有企业建立覆盖全员的企业年金,促进各类园区内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等。

  在第一支柱和第三支柱的完善上,政策支持同样持续加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完善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施好个人养老金制度。

  针对第三支柱的产品与服务优化,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19项重点举措。

  其中明确要求,鼓励金融机构研发具有长期限、收益稳定的个人养老金专属产品,助力居民实现养老财富的储备与稳健增值;同时加快商业保险年金产品创新,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推动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金融供给体系,为第三支柱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