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破心理关口 树立信心坐标
【来源:期货日报网】
2025年10月末,上证综指突破4000点关口。与此同时,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北证50指数同步走强。笔者认为,此次上证综指站上4000点,疏通了市场长期存在的“心理堰塞湖”,标志着市场情绪从“熊市思维”向“乐观预期”的根本性转变。更关键的是,这是上证综指自2015年8月之后,时隔十年重新站上这一关键点位,是发生在我国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注册制改革、持续优化外资准入等背景下,这也使4000点成为观察中国资本市场成熟度的全新坐标。
经济引擎:
从融资工具到循环枢纽
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正在重塑中国经济的运行逻辑。
首先,在直接融资层面,A股持续上涨带来的估值修复行情为企业融资打开了黄金窗口:IPO发行效率将显著提升,科技创新企业得以通过股权融资加大研发投入,已上市公司则借助再融资实现产能升级。与此同时,A股上涨的驱动逻辑也在转变为盈利和基本面主导,这使资金能更精准地流向新质生产力领域,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转型。
其次,随着A股走牛,其产生的财富效应可以提振消费信心。笔者认为,A股上涨有助于形成“市场上涨—财富效应—消费提振—经济复苏”的正向循环,影响着约2.2亿个人投资者与7.59亿基民,进而关乎着餐饮、旅游等服务消费回暖。更深远的影响是,这种正向循环可以激活“信心—投资—就业—收入”的良性循环——企业通过股权融资扩大生产带来招聘需求,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增强消费意愿,最终为经济增长注入内生动力。
最后,A股上涨也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比如,股价回升使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平仓风险大幅降低,而合格境外投资者境内市场的资产规模已突破1万亿元,更增强了市场抗波动的能力。这种稳定性可以与实体经济的复苏形成正向反馈,使资本市场真正成为经济运行的“稳定器”。
民生温度:
从财富增长到希望传递
笔者认为,4000点的意义远超资本市场本身,已延伸至社会民生方方面面。健康的资本市场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加速器”、创新资本形成和创新动能培育的“催化剂”,通过支持创新企业发展,可以全面激活民生多领域发展的活力。
居民财产性收入将增长。对普通民众而言,一个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有利于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A股投资者数量已超过2.4亿,资本市场表现直接影响数以亿计家庭的财富状况,股市“走牛”显然将直接增加居民收入。
养老金保值增值将强化。在养老保障领域,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稳健收益。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突破7万亿元。这为养老金保值增值提供了重要支撑,直接关系亿万民众的晚年生活质量。
就业市场将从中受益。科技、新能源等行业借助股市融资实现规模扩张,带动高端人才需求增长;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优化资本结构后,更有能力吸纳就业。这种由资本市场驱动的就业增长,不仅能缓解就业压力,还将实现劳动力素质与产业需求的匹配。
对社会心态而言,稳定向好的股市能传递出强烈的希望信号。一个规范透明的资本市场可以向社会证明:通过理性投资与价值坚守能够获得回报,努力奋斗可以实现财富积累。这种预期管理的价值,比单纯的指数上涨更为珍贵。
结构蜕变:
从资金驱动到科技引领
近十年,A股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市场结构最显著的变化是产业格局的根本性转变。十年前,A股市值大多被金融、能源巨头占据,如今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硬科技企业也跻身前列。这一突破绝非数字游戏,而是经济基本面与市场生态共振的必然结果:制造业PMI持续回升,工业利润增速由负转正,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动能出口持续高增长,资金净流入的“真金白银”,这都印证了内外资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回归。
科技成为A股上涨的领头羊。数据显示,本轮A股行情自去年9月下旬启动以来,上证综指已涨超45%,深证成指涨超66%,创业板指涨超111%。其中,中信一级行业指数中,通信、电子、计算机涨幅排名前三,分别为134.32%、120.95%、100.75%。
投资者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十年来,随着资本市场配套制度日益健全,以公募基金、外资为代表的中长线资金持续流入A股市场。据中金公司统计,截至2024年年底,以自由流通市值计算,A股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为46.0%(包括公募基金、保险、社保资金、外资、私募基金、企业年金等),较2014年年底的30.9%增长约15个百分点。与之呼应的是,2024年个人投资者持股占比为54%,较2014年的69.1%下降15个百分点。
整体来看,本次A股突破4000点是伴随上述结构蜕变而完成,未来还将继续向好攀升。对此,笔者认为主要推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近期中美经贸磋商取得初步共识,外部不确定性显著降低;二是“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绿色转型与实体经济发展三大主线。
市场逻辑:
从开放接轨到价值深耕
指数归来,但内核已变。十年等待,上证综指突破4000点关口的背后是中国资本市场深层逻辑的历史性转变。与十年前相比,A股总市值从52万亿元增至107万亿元,实现翻倍增长;全市场股票数从2600多只增至5400多只,股民总数从9300余万人增至超2.4亿人。
新时代的资本市场发展,正在告别“疯牛快熊”的旧循环,转向“深耕牛”的新范式。在改革维度,注册制的全面推进与“1+N”政策体系落地,使上市标准更具包容性,退市机制的完善则加速了市场新陈代谢,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生态。监管层对财务造假的严打态势,更筑牢了保护投资者的制度防线。
开放逻辑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中国证监会近日印发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通过资格审批“一件事”、配置型外资“绿色通道”等举措,推动资本市场从要素开放迈向制度型开放。这种开放不是简单地扩大外资准入,而是通过规则与国际接轨,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形成境内外市场良性互动的格局。
市场生态的重构同样关键。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量化投资爆发等因素使“追涨杀跌”的投机逻辑逐渐被“价值发现”取代。尽管约80%的个人投资者账户持股市值低于50万元,但公募基金等专业机构的发展,正帮助普通投资者更好地分享市场红利,推动市场从“散户主导”向“机构主导”转型。
未来展望:
从内核蜕变到全球启航
2025年10月28日,当上证综指突破4000点时,A股市场这一里程碑时刻虽然勾起无数投资者的记忆,但又展现出全然不同的市场生态。从估值水平看,与前两次突破4000点相比,目前市场的估值更为理性。数据显示,目前万得全A指数PE为17.91倍,而2007年大盘第一次突破4000点时,万得全A指数PE在40倍左右;2015年第二次突破4000点时,万得全A指数PE为20.41倍左右。
市场表面上是点位的回归,实质上是内核的蜕变。本轮行情既印证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资本市场改革的成效,也承载着对经济转型与民生改善的期待。但必须清醒认识到,需警惕短期的投机冲动。
未来,我国资本市场改革有望从三个方面深化:一是创业板将设置更契合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企业特征的上市标准;二是择机推出再融资储架发行制度;三是推动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全面落实长周期考核。这些改革举措将共同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满足不同发展阶段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未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重心应放在夯实制度基础上:既要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壮大耐心资本;也要持续丰富ETF等产品供给,满足不同投资者需求;更要通过高水平开放,增强中国资产的全球吸引力,向全球资本市场顶流进军。唯有如此,才能让4000点成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新开端,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总而言之,未来资本市场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一方面,当前A股盈利处于周期磨底阶段,供给侧“反内卷”与需求侧“扩内需”的工作同时推进;另一方面,当前科技行业的景气预期在逐步强化,“科技叙事”逻辑将打开权益资产估值的上行空间,算力、高端制造、消费电子、新能源等板块或轮番表现。
十年磨一剑。上证综指再次突破4000点,但市场的内核已从传统周期性行业驱动转变为科技创新驱动,从资金推动转变为价值创造,从短期博弈转变为长期投资。这次突破4000点并不是终点,而是中国资本市场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一个起点。(作者系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