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1 日

融湾向海构筑开放桥头堡 创新示范绘就绿色新画卷 郴州经济总量跨越3000亿元大关,年均增速居全省前列

【来源:长沙晚报网】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31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金)10月31日上午,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郴州专场,郴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阚保勇围绕“融湾向海构筑开放桥头堡 创新示范绘就绿色新画卷”这一主题,从经济总量、产业发展、营商环境、城乡融合、绿色转化、民生福祉六大方面系统阐述了郴州市“十四五”期间发展成就。

记者从会上获悉,2021—2024年,郴州市GDP、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速走在全省前列,经济总量跨越3000亿元大关,预计今年将突破3500亿元。

产业升级攀高向新

加快建设具有郴州特色的“1221”现代化产业体系。主导产业聚链成群。新打造了3个千亿产业、3个千亿园区、4个国省级产业集群,有色产业产值占全省的比重超过40%,锂电产业近4年招商金额超过1700亿元,纳入全省“一核一极三辅”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极。

科技创新势能跃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1.21%增至2.43%;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86.8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370家,国省级创新平台达到202家;10项成果入选“一带一路”国家可持续发展技术。

经营主体扩量提质。总量连续突破30万户、40万户两个能级,其中企业达到11.44万户,培育百亿级企业2家;创建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6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689家;省上市后备企业达到71家,居全省第三。

融湾向海活力迸发

持续深化与大湾区的对接合作,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连续3年获省政府激励。平台联动不断提升。推动自贸片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和郴州陆港“四区一港”集成联动,在广东省以外率先试点“湘粤港”跨境一锁通关模式,先后开通5国7条湘粤非铁海联运全程提单线路。

对外贸易稳居前列。进出口总额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外贸占全省的比重由6.93%提升至9.4%,外资占全省的比重由2.53%提升到21.5%,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城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组建全省首个营商环境局,推行企业家沙龙、“两员”服务等措施,“身在郴州、办事无忧”品牌持续创响。土地“批供同步化”“五步法”办理涉企案件、“两提两清”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等改革经验全国推介,获评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累计引进“三类500强”项目122个、重大招商项目1353个,签约金额连续3年达到2000亿元。

城乡区域加速融合

中心城区首位度不断提升。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通过验收,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城镇化率排全省第五,中心城区首位度达到30.09%。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成效明显。省级及以上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达到9个,今年有望实现全覆盖。新建成12个城乡区域一体化供水工程,累计惠及近120万人。行政村通光纤网络、公路“组组通”、客运和快递“村村通”均实现全覆盖。

乡村振兴新画卷全面铺开。17.66万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11个,获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地区。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农业产业集群3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7个。建成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51个,居全国地级市第一。5个县市区经济总量跻身400亿元方阵。

绿色名片持续擦亮

扎实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在全国推介,“水立方”模式在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联合国官网等国际平台推介。生态质量有新提升。市城区空气质量连续7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并全省领先。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东江湖水质连续9年保持Ⅰ类。获批国家级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

绿色转型有新突破。生产型矿山全部建成绿色矿山,获评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累计创建国省级绿色园区10家、绿色工厂36家。“两山”转化有新成效。在全省开展首个水权交易试点、落地首笔“取水贷”、发行首批“湘林碳票”,获评国家低碳试点优良城市。

民生福祉提质升温

聚力保投入,五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2000亿元,民生支出占比连年保持在78%以上。倾力办实事,新增各类学位12.9万个。公立医院医药费用收入占比下降2.63个百分点。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95%。城镇就业、养老“15分钟服务圈”基本建成,入选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

强力护安全,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和格美台风等自然灾害突袭,扎实推进资兴灾后重建、金融债务、信访综治、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连续5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