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1 日

长沙向南,大王山科创生态城的时代答卷

【来源:红网】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黄怡萍 长沙报道

长沙向南,乘势而上。

在湘江奔流处,一幅城市进化的崭新画卷正从容铺展——当科创的脉搏与生态的呼吸同频,大王山片区——这座“未来之城”正在湘江之畔拔节生长。

大王山片区航拍图

它不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新城建设”,矢志打造一座产城景深度融合、面向未来的典范之城。一项关于城市进化与科创生态融合的系统性实践,已在这片热土上全面启动。

国之所向,落子湘江:一着棋活满盘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面对国家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命题,湖南以湘江科学城这一省级战略布局作出了坚定应答。在这一盘发展大棋中,作为湘江科学城核心区的大王山南片区,正是落子关键、决定棋局的“棋眼”所在。

大王山片区“北文旅、南科创”总体规划。这一前瞻性布局,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一脉相承,展现了在国家战略下精准落子的湖湘智慧。

湘江科学城作为湖南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高地的标志性工程,正推动大王山成为长沙未来城市发展的新主场与增长极。大王山南片区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国内一流科学城一脉相承——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以国家战略为导向的顶层设计上,更表现在“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中。

中关村科学城依托高校资源打造“中国硅谷”,张江科学城聚焦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形成产业集群,大王山则凭借“北文旅、南科创”的双引擎格局,既延续了“以教促研、以研兴产”的成熟路径,又开创性地将生态文旅纳入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了从单一产业功能区向复合型科创生态新城的跨越。

高能级平台的落子如星罗棋布,湘江科学中心、湘江院士港等正在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这种系统性的平台搭建,对标深圳光明科学城“九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的模式与能级,并通过与本土高校资源的 “嵌入式”融合。

2.png

湘江科学城首开区鸟瞰图

建设的“加速度”则印证了这片土地的紧迫感与执行力。自2023年12月启动建设以来,湘江科学城进展迅猛: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已于今年8月全面封顶,这座总投资约百亿元的校区将聚焦科学装置与前沿交叉研究;紧随其后,湖南师范大学科创港校区于同年9月正式开工,标志着片区高等教育布局取得关键进展。未来,逾4万名师生在此汇聚,将成为区域创新不可或缺的智慧活水。

4.png

湖南大学科创港效果图

5.png

湖南师范大学科创港效果图

科研平台的攻坚同样蹄疾步稳。总投资约64亿元的湘江科学中心主体结构已全面封顶,其核心组成部分——湘江院士港更早于2024年12月率先实现主体封顶,即将承载首批4个院士团队及千余名科研人员在此开展前沿探索。这意味着,一场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系统性攻关即将在这片热土上全面展开。

3.png

湘江科学中心效果图

雨林生态,创新沃土:创新种子“自然生长”

顶尖人才与前沿技术为何钟情于此?答案在于,大王山致力营造的,并非企业的简单物理集聚,而是一个能够自我演化、充满活力的“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

此间深意,与合肥滨湖科学城依托中国科技大学培育出科大讯飞等企业的“以校兴城、以城促产”路径高度契合。合肥滨湖科学城凭借中国科技大学这一创新源头,成功孵化培育了科大讯飞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突破”再到“产业集聚”的良性循环;大王山则北承底蕴深厚的岳麓山大学城,南拥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科创港校区,构建起独特的“嵌入式”创新生态。“高校+平台+产业”的深度融合,确保了顶尖智力资源与市场需求间的“零距离”对接,为“人才-技术-产业”的内生循环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具前瞻性的是其创新组织模式的探索。当湘江院士港迎来首批院士团队,它不仅将集聚了顶尖智力,更在尝试构建一种让院士团队能与产业界直接对话、让实验室成果与市场应用无缝衔接的新机制。

当院士的思考与创业者的实践比邻而居,当学术前沿与产业痛点相互激荡,知识流动的壁垒被打破,创新效率必将实现几何级数的提升。这正是新质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从要素驱动全面转向创新驱动。

山水赋能,价值重构:生态宜居新高地

在大王山,生态不是点缀,而是发展的核心资本。87%的森林覆盖率、21.99㎡的人均绿地面积、以双倍于国家标准的绿地系统,这些硬核数据不仅远超长沙主城区,也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独树一帜,重新定义着未来城市的生态范式。

6.png

湘江、巴溪洲、女神公园

大王山片区的生态宜居实践与深圳东部华侨城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均以生态为基底,走向“因生态而宜居,因宜居而聚人,因人而兴城”的发展路径。

东部华侨城在深圳山海间打造了集主题公园、度假酒店、自然景区、高端住宅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成为“公园里的城市”典范;大王山片区则更进一步,以万亩原始森林、13公里江岸线、桐溪湖与巴溪洲等原生生态为画布,不仅布局了欢乐雪域、欢乐海洋等主题公园,更将生态理念延伸至城市肌理,构建“景区—公园—社区”三级生态服务体系,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宜居新城。

7.png

湘江欢乐城

8.png

欢乐海洋

这里的山水,已不仅是风景,更是宜居生活的保障。大王山以“山水洲城”的整体格局,为居民提供“在森林中生活、在江畔中休闲”的高质量环境。一位从深圳回湘的科技工作者感叹:“这里不仅有机会,更有让人心安的生态环境,是真正的安家之所。”

未来已来,诗意栖居:一座城的价值升华

城市发展的终极命题,是实现人的诗意栖居。大王山通过教育、交通、人居环境的全面发力,正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复合型新城。

教育资源的超前与密集布局,构成了片区的核心吸引力。全区规划的38所中小学,已有包括师大附中、长沙市一中、南雅、博才在内的11所知名学校落地,未来3年片区还将新建8所学校,共同构筑起全龄段、高品质的教育体系。

10.png

长沙市一中(科学城校区)

“低密度、高绿量”是这里人居环境的鲜明标签。片区内众多知名开发商打造的住宅项目,如华润润樾府、中铁城建·梦想·龙隐台,多数容积率控制在1.0-2.2之间,楼间距开阔,社区绿化率高,营造出舒适、宁静的生活空间。与长沙主城区普遍3.0以上的容积率相比,大王山提供的不仅是一处居所,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日常。

“交通同步”让“半小时生活圈”成为现实。片区内“六纵六横”骨干路网基本成形,建成道路里程达80公里。地铁3号线直达,半小时即可便捷抵达五一商圈、省府商圈、高铁南站,云巴系统提供了独特的观光体验,加之规划中的地铁5号线,未来通勤将更加高效。此外,长沙坪塘通用机场进一步丰富了出行选择。这意味着,居住于此的市民既能享受山水静谧,又能快速链接全城资源,实现工作、生活与休闲的无缝切换。

9.png

地铁3号线

累计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的数据表明,这里不仅是一个科创高地,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宜居新城。科创、生态、文旅与宜居在此有机融合,共同勾勒出未来理想城市的生动图景。

11.png

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向南,向未来!大王山科创生态新城的宏伟蓝图,正从规划走向现实。在这里,“研、创、玩、游、学、住”深度融合,共同勾勒出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未来城市生动图景。它不仅是科创引擎轰鸣的产业高地,更是推窗见绿、诗意栖居的生活乐园。

当湘江院士港的智慧灯火与桐溪水系的潋滟清波彼此照亮,一种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在此生动呈现。大王山,这座生长于湘江之畔的“科创生态新城”,正以其独特的路径,宣告一个以人为本、绿色为底、创新为核的城市发展新时代已然到来。

来源:红网

作者:黄怡萍

编辑:李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