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1 日

穿越时空的“精神接力”:学习联大精神,共话媒体担当,全国主流媒体社长总编辑走进西南联大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31日讯(开屏新闻记者 史子昊 孙嘉辰 邓莎莎 实习生 虞文静)当滇朴的枝叶由翠绿转为金黄,昆明秋日的辉煌景象就映入眼帘了。10月31日上午,全国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辑踏着晨光,步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旧址大门,在茅檐校舍与石碑之间,沉浸式感受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刚毅坚卓”精神,深入了解西南联大师生共克时艰开创未来的历程。

重走先辈之路,穿过松柏环绕的茅檐校舍,社长与总编辑们仰头凝思,目光在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身停顿许久。滚烫的碑文在眼前燃动,时任西南联大国文系教授闻一多为之撰写碑额,碑身铭文总计1178个字,详尽叙述了西南联大组建历程、南迁经过及历史意义。1938年,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组建的临时大学从长沙迁至昆明,使云南成为抗战时期“中国文化新生机新动力之主要一脉”,西南联大师生为祖国边陲注入新活力,“一时文教之盛,使昆明屹然成为西南文化之中心。”

历史远去,实物与照片原地不语。西南联大博物馆内,经济晚报社融媒体部主任喻轶涛拿起一把手锤,轻轻敲响悬挂于木架的半截钢轨,金属相击的嗡鸣,让他的童年与这段历史产生穿透时空屏障的共振。“这一敲,似乎让我回到了小学,那时的上课铃也是这样的声音。教导主任每逢课前敲击三次九下,像是一种警诫与提醒。”面带微笑的喻轶涛眼角湿润,他背后接连传来清脆的敲击声,更多同行嘉宾正在陆续上手体验“听得见的历史”。

半截钢轨,鸣轨为号,这就是1939年西南联大新校舍门前的校钟。风声、雨声、读书声穿堂而过,个人心声与家国危难相融的瞬间声声在耳。当时,抗战烽火难容一张书桌,西南联大师生在有限条件下弦歌不辍,废旧油箱垒成书架,教室是土墙铁皮顶,教授们讲课要高声与风雨声一较高下,宿舍为土墙草顶,学生们碗里的是掺杂细碎砂石的“八宝饭”,床上是被屋顶漏雨浸染的单薄被褥。

“幸有先辈奠定基础,今天的生活才能来到你我身边。”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界,面对先辈心怀谢意的喻轶涛不由感慨,他端详展板上描绘的振臂高呼的人物形象,拿起手机拍下眼前的墨色大字——“九州遍洒黎元血”。这一句,出自西南联大校歌名句“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意为在偏远边疆培育人才,全国各地都抛洒着黎民百姓的热血,结合历史背景可见西南联大师生的不灭信念与对国家命运的忧思。

距离西南联大旧址校门不远,抬头可见纪念亭匾额上书“绝徼移栽桢干质”。“之前看到西南联大原址校门,我就被深深震撼了。”郑州报业集团党委委员、中原网总编辑张新彬向记者说,遍布旧址的纪念地标让他产生强烈共鸣,“这扇大门仿佛可以给每一个到访的游人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由于日程安排冲突,张新彬为了不留遗憾,选择在此行活动首日结束后马不停蹄赶往旧址,他重点参观了教室旧址与纪念碑,深切体会到西南联大在艰难岁月中的坚守。

“建议每个人到昆明,都首选参观西南联大。”张新彬不禁赞叹,他认为西南联大承载的精神力量是昆明的“灵魂”。当前,传统纸媒正处于融合向新的突围阶段,谈及西南联大精神对媒体行业的启示,张新彬认为相较于西南联大当年面临的困境,如今媒体面临的技术变革与发展难题远没那么严峻,在他看来媒体人首先要摒弃抱怨心态,不能将问题归咎于外部环境,而应冷静钻研内容生产与传播规律,“在这段特殊的时期里,既要传承媒体的责任与使命,也要主动适应新环境,通过深入研究、实践,找到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昆明西南联大博物馆二楼上,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中国晚协)名誉会长任欢迎端坐在“火腿椅”上,面前的投影幕布上正播放着冯至的《昆明往事》,“生活最苦却回想起来最甜的地方”勾勒出那段烽火中的办学传奇史。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任欢迎接受记者采访。

“茅屋。这些茅屋里藏着西南联大最动人的精神密码。”当他被问及印象最深的展品,任欢迎稍加思索后答道,语气中满是感慨。一座座简陋的茅屋,是联大师生艰苦治学的缩影。正如冯至先生所写,这里是“书最少却读得最认真”的地方,这种看似矛盾的现实,恰恰印证了联大精神的核心——在困苦中坚守,在艰难中前行。

“正是这份‘唯有困苦才有未来’的信念,让联大在困境中屹立,刚毅坚卓,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任欢迎,这位从1979年就投身媒体行业的资深从业者深有体悟,“联大办学理念是‘由通到专’,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媒体也需要‘由通到专’。”传统媒体擅长“专”,而当下多元传播环境需要先做到“通”,将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以现代元素为主导实现融合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车轮。

暖阳洒落,站在西南联大博物馆前,中国晚协会长刘海陵坦言:“此次走进西南联大,内心感慨万千。”他认为对全国同仁而言,这场参观并非简单的旧址探访,而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寻根之旅”——既是追寻民族精神的根源,也是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在他眼中,西南联大在战火纷飞中坚持8年办学,历经艰难却从未中断教育火种,不仅为国家培养大批人才,更留下跨越时代的丰厚精神遗产,这份遗产至今仍具强大感召力。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刘海陵在采访中分享西南联大精神对媒体变革的启示。

面对当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高度进步的时代背景,刘海陵也提出深刻思考:“如何更好地继承西南联大优良传统,并在新时代将其发扬光大,尤其是如何把先进技术与人文精神、教育本质、学习初心及爱国情怀紧密结合,让联大精神在当下焕发新活力,是此次参观后,所有媒体人乃至社会各界都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南迁三千里,驻滇八载,西南联大扎根云南期间高扬“刚毅坚卓”精神风范,开创“中国文化新生之机运”。从烽火中的治学坚守到新时代的媒体变革,站在历史与当下的交界,这份浴火重生的精神依旧亮如灯塔,指引着后人在各自的领域里,于艰难中创荣光、在传承中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