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4 日

告别高息扩张 20%或成消金贷款利率“新红线”

【来源:东方财富】

  近日,记者从多家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处获悉,多地消金公司已收到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要求新增贷款的综合融资成本不得超过年化20%。

  记者从多方了解到,上述规定目前尚无正式文件下发,仅为窗口指导,但多地消金机构已陆续接到通知。多位业内人士分析,此举将加速风险出清、加剧机构分化,倒逼行业从过去一味的规模扩张,转向更精细的风险定价与运营。

  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向上证报记者证实,近期已收到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要求将个人贷款的综合融资成本进一步压降至年化20%。目前各地监管机构正陆续向辖区内相关企业传达这一要求,但具体实施细则尚未出台,正式实施时间仍未明确。

  目前,业内对“综合融资成本”的界定尚未明确。一家东部地区消金公司工作人员向上证报记者透露,当前业内对“综合融资成本”的界定是按单笔还是加权平均计算,是使用APR(名义利率)还是IRR(实际利率)等关键问题仍未统一。但总体来看,贷款利率下行的趋势已基本确定。

  “这要求我们对金融消费者进行筛选,对于高负债、还款能力弱的‘次优客户’的融资渠道正被规范与收缩。目前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落地,公司正积极讨论并筹备应对方案。”上述人士说。

  一家助贷机构工作人员表示,正如此前对消金公司提出24%的指导利率一样,这次20%的监管要求大概率处于政策吹风阶段。他告诉记者:“24%的利率上限至今执行刚满一个月,短期内再度大幅下调的可能性相对有限,预计仍处于监管释放信号、引导行业预期的初期阶段。”

  今年10月1日,《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正式实施,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将增信服务费等全部计入综合融资成本,并严格控制在年化利率24%以内。同时,对合作平台实施“白名单”管理,强化银行自主风控责任。

  在此背景下,记者从主流助贷平台处了解到,银行、消金公司已纷纷将互联网贷款利率压降至年化24%以内。这也意味着,消费金融行业长期存在的融资成本不透明、催收方式不当等问题正逐步得到改善,未来相关业务的信息披露将更加透明,业务行为也将进一步规范。

  近年来,政策持续引导消费金融行业加强风险控制。记者采访多位消费金融领域专家表示,若此次窗口指导全面落地,消费金融行业的“马太效应”将持续加剧,市场集中度进一步向头部机构倾斜,风控能力弱、资金成本高、专业能力不足的中尾部机构的生存压力陡增。

  从行业格局看,目前全国约有3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近年来资产和贷款规模持续增长。《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及贷款余额分别达1.38万亿元和1.3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58%和16.66%。头部机构如招联消金、蚂蚁消金、兴业消金等凭借庞大的用户基础、数据积累和资金优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从利率水平看,近年来消金行业整体已呈现出净息差连年收窄的趋势。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对上证报记者分析称,包括头部在内的持牌消金公司主流定价区间为4%—24%,而能够观测到的几家消金公司净息差水平多处于5%—10%区间。

  “因此这项政策如果实施,行业机构净息差将进一步承压,尤其对缺乏公开融资手段的腰尾部机构而言将存在不小的业务挑战,而此类机构又是互联网助贷合作‘大户’,助贷机构或将面临业务缩量、营收下行等连锁反应。”苏筱芮说。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弱、专业能力不足的机构将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这个过程虽然会带来短期的阵痛,但长期来看,将促使市场回归更加规范和健康的轨道。

  面对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的现实,消费金融行业的竞争逻辑正在发生转变。未来,比拼的不再是规模与利率,而是风险定价能力、精细化运营水平和客户体验。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上证报采访时表示,若此次窗口指导全面落地,行业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更为利好风控能力强、资金成本低的头部机构,以及流量大的头部助贷机构。对行业来说,还将推动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和逐步推动利率市场化,真正开始探索进行风险定价。

  “此外,随着近年来多头共债风险持续暴露,如何在有效控制运营成本的同时,持续提升反欺诈与信用评估能力,已成为全行业必须直面的核心课题。”王蓬博认为。

  这要求从业机构不仅要加大科技投入,更需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体系。一位头部消金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在坚持监管定力、守住风险底线的同时,消金公司应审慎控制政策的执行节奏,避免“急刹车”引发市场剧烈波动。他同时建议,要赋予市场一定的弹性空间,实施差异化的监管措施,旨在实现“软着陆”。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