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打开山门”,湘西州经济民生生态齐进阶
【来源:长沙晚报网】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3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11月3日,在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湘西州专场上,湘西州委副书记、州长陈华围绕“扛牢首倡地政治责任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湘西建设精彩答卷”这一主题,介绍了湘西州“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成就。
记者从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湘西州交出了一份“首倡地有担当、经济有活力、民生有温度、生态有底色”的亮眼答卷。
五年来,湘西州锚定民族团结主线,深化“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教育。2023年,湘西州再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称号;成功获批2027年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权,成为该赛事首次落地少数民族自治州的地区,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繁荣发展搭建起重要平台。
“十四五”期间,湘西州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主导产业、新型工业重点制造业产业、农业特色富民产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0年至2024年,湘西州地区生产总值从725.1亿元增长到855.9亿元,年均增长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81万元增长到3.55万元,年均增长5.5%。地方财政收入从64.5亿元增长到78.1亿元,年均增长4.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79万元、1.12万元提高到3.43万元、1.49万元,年均增长5.3%、7.3%。产业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32.6%提升到47.8%,提高15.2个百分点。接待游客人数和游客总花费分别从4206.2万人次、388.8亿元,增长到6204.2万人次、691.3亿元,年均增长10.2%、15.5%。农业特色富民产业面积超400万亩,建成全国优质富硒猕猴桃、百合等基地,以及全国重要茶叶基地。
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方面,湘西州率先设立防返贫致贫专项救助保障基金,及时消除返贫风险,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持以片区联动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实施10个乡村振兴片区建设,带动周边村协同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比如十八洞村片区,2024年十八洞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万元,带动周边7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7万元;十八洞村成功入选第四批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录。
“十四五”期间,湘西州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发展绿色矿业、现代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业、休闲康养业,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湘西州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以上,环境空气质量居全省前列。2021—2024年GDP单位能耗降15.7%,提前完成省定目标。
五年来,湘西州抢抓机遇“打开山门”,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依托“高速成网、高铁跨境、航空高飞”的立体交通网络,发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优势,积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加强招商引资、经贸合作、市场开拓,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5%以上,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今年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位居全省前列,氮化锰、微细球形铝粉产量分别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80%和23%。湘西边城机场通航2年开通7条航线,今年截至目前,旅客吞吐量已达30.4万人次,同比增长145.1%。
“十四五”期间,湘西州着力提升“幸福指数”,让民生福祉可感可及。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72%以上,累计兴办省定民生实事63件180项、州定民生实事68件77项。城镇新增就业11.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75万人。城乡低保覆盖率、常住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将困难残疾人“两项补贴”提高至每人每月120元。省内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对湘西州进行帮扶,公众安全感、满意度居全省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