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5 日

以期货为翼:红枣小作坊蜕变为产业“领头羊”

【来源:期货日报网】

2019年11月,期货日报记者在阿拉尔市调研红枣市场时结识了红鑫源农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王文杰。彼时,距离阿拉尔市中心30多公里的红鑫源农业种植合作社仅有几间平房、几个大棚、一个红枣晒场,以及数台用钢筋焊接拼装起来的红枣分选机。王文杰身兼枣农、粗加工商和贸易商多重身份,家庭生活与合作社经营业务开展得颇为艰难。

然而,短短数年,借助期货衍生工具,这家红枣小作坊便完成了向产业“领头羊”的蜕变。

近日,期货日报记者深入阿拉尔市红枣核心产区——十三团幸福镇,开展新季红枣产量与质量调研。漫步于枣园之中,记者看到累累硕果将枝头压弯,宛如盏盏“小红灯笼”迎风摇曳;宽阔的柏油路似黑色缎带向远方延伸,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

曾经名为红鑫源农业种植合作社的经营主体,如今已华丽蝶变为年产值过亿元的红鑫源枣业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红鑫源)。这家集红枣种植、精深加工、产品研发与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是当地产业升级的生动写照。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企业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向全产业链发展的精彩转变。

艰辛创业路:

割舍不了红枣的酸甜味

“在我还是小青年的时候,为了寻找一条相对稳妥的生存之路,我冒着冬季严寒,与几位老乡一同来到阿拉尔市挖甘草。新疆的冬天比河南老家冷得多,我们常常冻得难以忍受。之后,我在十三团幸福镇学着磨豆腐,摆摊卖豆腐和农资,为处理磨豆腐产生的豆渣,还养过猪、羊。”王文杰感慨道,由于阿拉尔市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当地及周边地区尘土飞扬是常见景象。为治理风沙、发展农业产业、实现乡村振兴,当地各级政府和职工群众想尽办法。先是尝试种植苹果、桃子、石榴,但因风沙灾害严重,一年下来几乎没有收成。随后改种棉花,收入才稍有改善。最后选择种植红枣,然而起初枣树苗存活率仅7%,加上枣树3年才开花挂果、5年才开始上产量,红枣产业做大做强历经了千辛万苦。那时,阿拉尔市种植的红枣品种繁多,枣园的管理方式也五花八门,生产的红枣酸甜味浓,品质较内地如河南新郑差了一大截。而且,尽管当时红枣价格高,但产量低,大家都舍不得自己吃,哪怕是小指头肚大的一颗枣子,也要收拾干净拿去换钱,指望红枣发家致富简直是“白日梦”。

时间来到2003年,据王文杰介绍,得益于优良红枣品种的引入以及先进管理技术的传入,阿拉尔市乃至整个南疆地区开始大面积种植红枣,枣农收益逐渐增加。不过,2015年之后,随着红枣种植面积和产量的爆发式增长,红枣价格跌至生产成本以下,“卖枣难、收入降”成为突出问题。

王文杰说,靠着养殖猪、羊和卖农资,他积累了一定资金,社会地位也显著提高。但作为在新疆辛勤奋斗并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割舍不下挖甘草、磨豆腐时偷偷吃下的红枣的酸甜味,也深知老百姓在地里劳作的艰辛。了解到枣农的困境后,他觉得应为枣农做些事情。经过充分调研红枣产业,他决定靠红枣种植再次创业,并成立了红鑫源农业种植合作社,但起初经营状况并不理想。

期货破局:

从“随行就市”到“标准引领”

2019年4月,红枣期货的上市为王文杰在红枣市场的创业开辟了全新赛道。在此之前,红枣产业长期面临“种植凭经验、收购看行情”的困境——枣农盲目追求产量,收购商抱团压价,加工企业受市场波动制约,产业链各环节犹如一盘散沙。

期货的到来,重塑了“品质观”。“期货标准中,单粒净重、每公斤颗粒数、饱满度等指标成为硬性要求。”王文杰坦言,这促使枣农的目标从“多结果”转向“结好果”。在期货交割标准的引导下,枣农增施有机肥、疏密提干、建设标准化果园,红枣产业整体品质大幅提升。合作社的枣农不再“赌行情”,而是通过期货盘面预判价格,学会“高位点单”“套期保值”,最大程度实现“优果优价”。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十佳农民”尤良英以亲身经历讲述了红枣期货带来的深刻变革。红枣期货上市前,红枣定价收购商说了算;红枣期货上市后,金融机构、期现公司、贸易商等多元主体前来收购,收购资金和收购主体大幅增加,盘活了红枣市场,枣农再也不用担心辛苦种植的红枣无人问津了。通过参考期货盘面,枣农对红枣价格有了一定把握,议价能力不断提高。“‘保险+期货’更是为我们装上了‘价格安全阀’,种植收益有了保障,发展产业更有底气!”

红枣期货的到来,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重构了产业链。借助期货交割仓库在阿拉尔市的设立,王文杰将红鑫源的经营范围拓展至种植、分选、仓储、销售、食品和饮料深加工全链条。仓单质押、套期保值、仓单融资等业务开展得有声有色,企业在市场价格波动中站稳了脚跟。2021/2022年度,郑商所通过完善交割制度、丰富交割方式,保障了近10万吨红枣顺利交割,创下红枣期货上市之后的新高。这种“定心丸”般的保障,让王文杰得以安心谋划、长远布局——2024年,王文杰投资8000万元引进全国最先进的全自动化红枣加工设备,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红枣加工效率与质量,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持续做强“一团一品”红枣产业品牌,使红枣附加值提升了数个层级。此时,红枣小作坊成功升级为产业“领头羊”。

数智赋能:

从“人海战术”到“智慧生产”

走进红鑫源的生产车间,高速运转的红枣数字智能精选机正通过高清摄像头“扫描”每一颗红枣,瞬间完成果形、色泽、瑕疵检测。“这台第三代智能分选机,每天能处理80吨红枣,相当于150名熟练工的工作量,准确率在95%~98%。”王文杰的话语里蕴含着企业效率革命的密码。

时光回溯几年,红鑫源还在依赖初代分选机,每小时仅能处理0.5吨红枣,且需配备大量人力。收购季,车间里满是忙碌的工人,效率低、成本高成为发展瓶颈。后来引进的二代分选机虽将效率提升至每小时处理两吨红枣,但准确度不尽如人意。

真正的突破源于期货交割标准的启示。为满足期货对品质一致性的严格要求,王文杰引入第三代智能分选机,效率较初代提升8倍,每小时吞吐量达4吨。加工成本大幅降低的同时,标准化生产为期现货业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节省的资金被投入研发——除传统的红枣干果外,企业还开发了枣粉、枣仁派、无核枣等系列产品,特别是奶枣等网红产品,将当地优质红枣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共同富裕:

“农业+金融”的力量无穷

近年来,新疆红枣产业的稳步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沿海地区大中型涉金融企业的关注,不少企业在新疆独资或合资开展红枣业务。

王文杰表示,这些企业在新疆创新推出诸多“农业+金融”服务模式,重要的是在与像红鑫源这样的本土企业的紧密合作中,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推动红枣资源的开发、加工和销售,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多个领域为红枣产业发展提供支持,有助于提升红枣产品品质、拓宽国内外市场、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更为可贵的是,红鑫源将“共富”理念融入企业发展进程。例如,红鑫源对红枣产业的深耕,不仅为企业自身带来可观收益,还带动当地200余人就业,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增长;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商户”模式,为枣农垫资、提供技术指导,解决“卖枣难”问题。

“2023年以来,红鑫源陆续与数家合作社、1300多户枣农合作。”王文杰告诉记者,通过与合作社、枣农深度合作,公司构建起涵盖种植、精深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

王文杰说,当前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要求日益提高,未来数年红鑫源计划年产绿色食品认证红枣30000吨,带动当地3000人就业,让一颗红枣串起种植户、产业与乡村振兴的“甜蜜链”。

红鑫源的成长,是阿拉尔市乃至南疆地区红枣产业生态巨变的缩影。在期货“指挥棒”下,小红枣融入大金融,产业链各环节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共赢”。红鑫源的蜕变,印证了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层逻辑——以标准重塑品质,以工具对冲风险,以产业思维激活资源。在这条由期货铺就的升级之路上,南疆红枣正在变成富民强市的“金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