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跑步”入局 基金投顾打响“人才协作战”
【来源:东方财富】
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转常规蓄势待发,人才缺口成为一大挑战。对此,行业正掀起一场“人才协作战”:外部培育项目密集落地;内部人才计划稳步推进;AI与产业链赋能持续提速。业内人士认为,这场“战役”剑指人才数量与质量的双重短板,期待培育具备“买方思维”的复合型投顾,优化投资者体验,最终实现机构与投资者的双赢。
巨大的投顾人才缺口
10月28日,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和猫头鹰基金研究院,携手国信证券、国元证券、万联证券、山西证券等多家券商,举行了买方投顾学院与产学研基地的揭牌签约仪式。
近年来,随着行业对投顾人才需求的日益提升,投顾人才培育项目不断涌现。10月24日,西南财经大学与易方达基金合作共建的《投资顾问:理论与实践》实务课程开班仪式举行;由广州投资顾问学院提出、广东基金业协会和广州投资顾问研究院等单位共同起草的《买方投资顾问培训规范》也于近期对外征求意见。
变化背后是巨大的人才需求。万联证券相关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投顾人才缺口很大,尤其在基金投顾试点转常规后,客户规模或将突破1亿户,至少需要50万名投顾人才。
“之前一位资产达3000万元的大客户找我们做基金配置,首先要总部投研人员给出资产配置方案,耗时一到两天,一线投顾才能与客户沟通。”有券商投顾人士告诉记者,但客户需要的是及时反馈,等待容易带来不信任与不满,但总部有限的投顾人员很难及时满足投顾服务的需求。
一家中小型券商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未来公司希望让个人客户获得与机构客户同等的待遇,让零售客户获得与私人财富客户同等的待遇。为此,须建立一支能够为客户提供财富规划和配置建议的专业团队,打造在监管合规及财富结构优化背景下所需要的“通才”。
值得注意的是,人才缺口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质量上。国元证券财富管理业务总部总经理江从波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部分投顾人员难以根除过去“卖方销售”的思维惯性,“重投轻顾”现象依然存在,不少投顾人员过于强调基金组合的短期业绩,忽略了对其投资逻辑和财富管理认知提升的重要性,也缺乏投后服务。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一场全行业的“人才协作战”
为弥补人才缺口,整个投顾行业都在努力。不仅是外部合作,机构内部人才计划与产业链赋能也在积极推进,打响了一场“人才协作战”。
万联证券相关人士表示,此前公司已与南方基金、盈米基金合作,上线其基金投资组合策略,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
“公司高度重视基金投顾业务的准备工作,已提前组建基金投顾业务专业团队。”江从波表示,国元证券在投顾人才培养上的投入是战略性的,包括将买方投顾转型列为公司的“一号工程”,实施买方投顾人才“千百工程”与“星火计划”系列专题培训等。
“我并不担心投顾人员的数量会跟不上行业发展。”晨星中国董事长陈鹏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相信基金销售、保险销售等也会投身到这个新模式中。
不仅是重视人才培养,“AI+人工”的投顾模式也愈发普及。在人才有限的情况下,这为实现更好的投顾服务提供了可能性。“帮你投”相关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AI能基于客户的操作变化,结合大模型对用户行为进行更精准的分析与推理,为进一步的个性化服务赋能。
寻求产业链赋能也是解决人才问题的一个选项。以猫头鹰基金研究院为例,经过8年研发,依托基金经理、IT等约30人的复合型团队,该机构完成了账户诊断自动化、基金诊断调优一键化,助力投顾优化资产配置。“这能在人才数量、质量不足的情况下,增加投顾服务客户的半径与水平,提升客户基金账户的体验。”猫头鹰基金研究院董事长彭莉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试点转常规后空间广阔
基金投顾试点转常规“箭在弦上”。
近年来,中国证监会多次提及“试点转常规”。比如,今年2月发布的《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提到,完善投资顾问制度规则,推动公募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转常规,探索构建行业执业标准,培育壮大人才队伍,有序扩大可投产品范围;10月发布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提到,允许境内专业持牌机构为外资提供投资顾问服务。业内人士认为,投顾服务有利于提升投资者持有体验,被赋予了重要的行业使命。
国元证券认为,试点转常规将打开三大增量空间:收入模式从“交易费”到“管理费”的增量;客户资产从“流量”到“留量”的增量;品牌价值从“销售服务”到“财富管家”的增量。
投顾机构和投资者有望迎来“双赢”。有大型券商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发力投顾服务,不仅有利于投资者,也能为公司带来效益。以该公司的买方投顾实践来看,对比2023年末,买方角色的转变已为其带来逾200亿元的规模增量。
行业正在呼唤更规范的人才生态。江从波表示,基金投顾转常规后,行业对兼具宏观视野、客户洞察与配置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激增。各方应形成合力,构建可持续的“培养、认证、发展、激励”的人才生态。
易方达财富解决方案部总经理宋灏建议:建立统一的基金投顾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和分级标准,明确基金投资顾问的准入、管理及退出机制;推动打造科学全面的基金投资顾问培训专业课程体系,让高水平人才成为“主力军”,以迎接基金投顾转常规后的发展需求。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