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期货公司共话服务实体经济新路径
【来源:期货日报网】
聚焦场外衍生品业务
近日,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分论坛暨第十七届期货高管大会在京召开。大会上,业内期货公司高管围绕“场外衍生品业务驱动下的期货行业创新和发展”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场外衍生品业务正在推动期货公司从传统通道服务商向综合风险管理服务商转型。
推动期货公司转型升级
银河期货董事长、总经理王东在大会上表示,场外衍生品业务已不再是期货行业的“可选项”,而是驱动行业转型升级、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答题”。他将其概括为“三个升级”:一是商业模式升级。过去,期货公司往往扮演的是“跑道”角色,业务同质化严重。场外衍生品业务的灵魂是“深度定制化”,推动期货公司从简单的指令执行者,升级为企业专业的“风险诊疗顾问”“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家”。二是能力体系升级。场外业务是典型的“高知识密度”与“高技术门槛”业务的结合体,需熟悉金融工程、量化建模、编程开发、法律合规并深刻理解实体产业的“T”型专家。三是战略驱动升级。场外业务的复杂性、实时性决定了必须依靠科技赋能。
“虽然场外衍生品业务前景广阔,但也要认识到其发展面临的挑战。”王东表示,一是专业能力与人才储备的“鸿沟”。需行业协会牵头,建立行业级的、标准化的人才培训和认证体系,并通过“产学研”平台输出经验,带动全行业水平提升。二是业务回归母公司后的资本金约束问题。建议监管层在推动业务回归的同时,关注并支持期货公司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三是市场生态与监管协同需进一步优化。建议能在金融监管框架下,进一步推动跨部门监管标准的统一。
释放展业能力 拓展服务边界
大会上,围绕场外衍生品业务推动期货公司转型突破,中信期货董事长窦长宏作了三点分享:一是以双边对手方交易、双边结算和交易商做市的模式,实现了期货公司展业能力的突破,期货经营机构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衍生品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二是释放了对客工具服务的空间,自主创设产品和自主结算意味着期货经营机构可以更加适配客户灵活的风险管理和配置需求。三是能够进一步丰富期货经营机构的多元业务生态。
窦长宏提醒,在拥抱机遇的同时,也要始终将防范风险置于首要位置。必须建立健全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合规文化建设。
针对场外衍生品业务面临的问题,窦长宏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客户授信的透明化管理,引导经营机构将竞争方向引导到产业服务和业务创新上去。二是建议监管部门建立唯一识别码,对交易核心要素建立统一的结算数据格式,在提升交易结算效率的同时,降低客户投诉的风险。三是建议各期货交易所持续丰富交易结算工具,灵活地进行交易行为监控。四是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支持期货经营机构开拓国际化业务。
成效显著 期待政策突破
“虽然场外衍生品业务成效显著,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国泰君安期货总经理张烨烨在大会上表示,一是在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募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资管等持牌机构的准入上仍存阻碍,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与这些机构的交易路径并不通畅。二是境内外综合服务能力不足,期货公司对客户全球化交易需求的承接力不足。
对此,张烨烨建议,研究制定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参与证券资管场外衍生品业务的准入规则,鼓励银行理财子公司、基金子公司等持牌机构将符合要求的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纳入白名单。跨境业务方面,建议加强对外交流,推动相关便利性政策落地,鼓励期货公司及其风险管理子公司进一步走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