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7 日

长沙积极探索城市上空际线管控,守护“山水洲城”风貌底色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范宏欢

  城市上空际线,包括城市与天空交汇的轮廓线即天际线、自然山体与周边建(构)筑物构成的轮廓线即山际线、城市建(构)筑物与周边环境构成的轮廓线即城际线。今年5月29日,湖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湖南省城市上空际线管控若干规定》,于9月1日起施行。《若干规定》通过明确重点区域,在建筑高度、建筑退让、视线通廊等方面,实现对城市上空际线的有效管控。

作为“山水洲城”特色鲜明的省会城市,长沙通过多维度规划管控、特色风貌守护、文化基因传承,将法规要求转化为生动实践,让市民在城市发展中看得见天、望得见山、瞧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为城市生长划好高度边界

城市高度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与自然禀赋、功能定位相匹配。长沙在落实上空际线管控规定时,首先搭建起总体、片区、地块三个层面的规划管控体系,为城市建设设定清晰的高度边界。

在总体层面,根据《长沙市总体城市设计与风貌区规划》,结合规划分区与景观视廊控制要求,构建城市高度分区体系,强化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分区分类引导。例如城市发展轴线及商务商贸核心功能区被划定为“高度优先发展区”,允许在规划指导下形成建筑簇群,打造优美的城市天际线;城市重要公共功能区、历史文化建筑周边则属于“高度严格控制区”,建筑高度需严格遵循视线廊道保护要求,避免遮挡核心景观。

片区层面,长沙将“山水洲城”的特色基因融入管控细节。《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等法定规划严格管控古城风貌区和岳麓山周边建筑风貌和高度,坚决保护天心阁到岳麓山之间的扇形视线廊道,充分展现“岳麓山-橘子洲-天心阁”传统“山水洲城”特色风貌区的空间魅力。

此外,长沙还通过建筑高度图则将管控要求落到“最后一米”。以位于古城风貌区的碧湘楚巷项目为例,项目地处湘江中路与下碧湘街交会处,毗邻橘子洲,根据地块城市设计图则,其建筑高度被严格控制在15米,与周边历史建筑风格、高度相协调,避免了现代建筑对历史风貌的破坏。

位于湘江之畔的碧湘楚巷项目。

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浑然天成的“山水洲城”是长沙的独特风貌和城市意象,更是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如何让城市与山水相融、与文化共鸣?长沙锚固自然生态本底,突出重点片区和特色视廊的控制与引导,都市区构建“江廊映城、绿脉融城、聚心控城、分区营城”的城市特色空间格局。

湘江两岸的“百里江廊”,是长沙“一江两岸”滨水风貌管控的标杆。在管控中着重体现风貌的独特性、空间的公共性、建筑的品质感,如在湘江两岸划定景观控制线,沿线布局绿地、公共建筑,甚至预留“留白”空间,引导重大文化和公共服务设施沿江集中。如今,漫步湘江边,橘子洲头的青年毛泽东雕像、天心区的恰同学少年广场、开福区的滨江公园串联成线,既保障了沿江用地的公共属性,又形成了“江、岸、城”交融的壮观景象,让“显山露水”从理念变为现实。

而在视线通廊保护上,长沙通过合理布局开敞空间,确保重要景观不被遮挡。无论是岳麓山周边的建筑控高,还是天心阁到橘子洲的视线廊道守护,都遵循“通透之美”的原则。站在城市核心区域远眺,能清晰看到山体轮廓、水体形态,山在城中、城在景中的画面始终清晰。

浑然天成的“山水洲城”是长沙的独特风貌和城市意象。

“山水洲城”有高度更有厚度

城市上空际线的划定,不仅在于物理高度的协调,更在于文化厚度的彰显。长沙在城市风貌管控中,始终将历史文化保护作为核心任务,通过系统规划、严格管控、有机更新,让“山水洲城”既见颜值,更有内涵。

《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成果已完成公示;规划建立市域-都市区-历史城区三级保护体系,对历史资源应保尽保,加大历史城区空间肌理、文物古迹、建筑风貌保护力度;提出31条“重要历史街巷”名录,启动国内首条历史步道建设,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当前,长沙正在通过历史文化保护进一步彰显“山水洲城”特色品牌。《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围绕这一重要风貌格局,打造历史特色街巷、谋划恢复历史文化遗迹、完善历史步道体系。

未来,随着《湖南省城市上空际线管控若干规定》的深入实施,长沙将持续以精细治理雕琢空间品质,让每一条天际线都承载生态之美,每一处风貌都蕴含文化之魂,在高质量发展中书写“幸福山水洲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