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推进系统性变革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主论坛观点聚焦
【来源:长沙晚报】
智能聚力,系统变革。11月12日,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在长沙开幕。
大会开幕式暨主论坛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央媒负责同志,相关省份宣传部门负责同志,省级主流媒体主要负责同志,主流媒体“网红记者”以及县级媒体记者代表分别作主题演讲,通过开启一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话,共同探寻数智时代纵深推进主流媒体系统变革的实现路径。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
“水”“岛”“山”,是数智时代融媒的新形态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璐
11月12日上午,在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开幕式暨主论坛上,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以“水”“岛”“山”为喻,生动阐释数智时代融媒的新形态。
“建设如‘水’一样的媒体新形态,是人民日报编委会的超前布局。”徐立京介绍,这里的“水”,是智能互联时代“万物皆媒”的基础与底层——信息流与语料,“不管将来还会有多少新的数智时代的原生媒体形态涌现出来,只要建设好高质量的‘水源’,便能以无形而化生万物。”
“在网络信息汪洋里,主流媒体自有的客户端和在第三方平台上开设的账号,就像大大小小的岛屿,是广大受众停泊补给的信息港和精神文化的栖息地。”徐立京用“岛”比喻媒体的另一种形态。
徐立京认为,只有找准定位,突出特色,精耕细作,让每一个媒体之“岛”都有美丽的风景和独具的功能,才能让受众在信息的茫茫大海中清晰地识别与选择、畅捷地触达与停靠。
人民日报社对全社端号重新摸底,分类施策,制定了重点建设一批、发展提高一批、合并重组一批、关停注销一批的工作方案。与去年8月相比,人民日报重点端号的日活、点赞量、转发量均保持高位增长。
同时,人民日报社发力建设既能为全报社也能为全行业数智化转型提供支撑的全链条一体化智能产品体系和AI能力货架,实现“央省市县”四级媒体多端分发、多级传播。
“凝聚民心,媒体如‘山’。”徐立京指出,主流媒体当如“山”,奋力打造一座座由内容精品构筑的“文化山脉”和“时代峰峦”,切实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
徐立京介绍,人民日报编委会将“提高质量、改进文风、贴近读者、引人入胜”作为内容建设理念与原则;将“突出的思想性、鲜明的新闻性、独有的收藏性”作为自身内容精品特质的定义,推出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报社还将报纸版面独有的收藏性,扩展至对各端口融媒内容‘经典性’的追求,探索新的叙事方式、技术应用和美学风格,使其既是能创造‘热搜’的爆款,又是具有长久传播价值和生命力的精品。”徐立京说。
新华社副社长霍小光:
直面挑战、勇于变革,在继承传统中开拓新局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慧文 实习记者 黄家宸
“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系统性变革,到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深化”,一词之变,凸显使命在肩、时不我待。”主论坛上,新华社副社长霍小光介绍,作为具有94年历史的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必须直面挑战、勇于变革,在继承传统中开拓新局。
“当前,主流媒体普遍面临从‘发布思维’到‘传播思维’的深刻转型。传统业务模式中形成的‘强发布、弱引导’‘强推送、弱运营’等问题,在融合传播环境中日益凸显。”霍小光介绍,新华社党组把系统性变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聚焦话语创新、流程再造、融合发展、调查研究、技术赋能、国际传播等关键领域,加强整体谋划,制定改革举措,全面推进系统性变革,一系列重点改革扎实推进、见到成效。
坚持思想赋魂,巩固主流价值引领力。在信息爆炸、众声喧哗的传播环境中,专业、正气与鲜明价值底色成为主流媒体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推进系统性变革,根本在于通过自身蝶变,更系统、深入、有效地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推动调研赋神,夯实内容原创生命力。在变革中,新华社强调全面提升采编人员,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调研能力,推动新闻直抵现场、真相、本质与人心,在众声喧哗中一锤定音。坚持原创内容供给,做到“有流量的原创”与“有原创的流量”并重,避免内容空心化与传播乏力。
强化技术赋能,构建智慧传播新体系。作为自带技术基因的通讯社,新华社积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浪潮,研发融合生产引擎、采编助手,建设主流价值语料库,优化采编全流程,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与传播精准度,以技术驱动系统性业务重构。
推进机制赋力,释放组织内在活力。新华社优化审签流程,推动重要报道素材直供新媒体;强化全球传播布局,提升对中国声音的覆盖与影响。
“展望未来,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已势不可挡。”霍小光表示,作为时代的记录者与推动者,新华社正以坚定的步伐,在融合发展的浪潮中中流击水,破浪前行,为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贡献更大力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辑范昀:
系统性变革,是主流媒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璐
“守正创新,纵深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主流媒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主论坛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成员、
副总编辑范昀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直播报道为例,分享了总台在全平台生产传播方面的创新实践经验。
为了将这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活动呈现在全世界观众面前,总台前后方投入超3000人的工作团队,布置了170个机位、850多个分镜头的直播脚本,以全媒体传播矩阵进行直播报道,完美呈现了九三阅兵大气磅礴、行云流水、震撼人心的场面。
“相关报道全媒体总触达339.4亿人次,直播信号和新闻视频被135个国家和地区的2386家海外主流媒体采用播出3.4万次,多语种报道全球阅读量达22亿,被1.1万多家外媒转载转发超7万次。”范昀说。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运筹帷幄的谋划和错落有致的布局。”范昀介绍,多年来,总台始终坚持“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理念,深刻把握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发展趋势,用新技术新语态赋能新媒体发展,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全平台生产传播。
在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方面,范昀认为,掌握强大的国际传播平台,才能掌握信息化时代的舆论主导权:“一方面,努力扩大海外传播语种,壮大自主传播平台。另一方面,深耕海外新媒体平台,通过不断创新语态,强化对不同语言、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传播的针对性,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
为做好此次纪念活动的国际传播,总台CGTN新增爱尔兰语、皮金语、卢旺达语3种国际传播语言,传播语种达到85种。依靠大量的独家资源,CGTN纪念活动报道在谷歌平台位列多项搜索第一,优兔平台实时观看量是日常的30倍。
范昀特别提到,优质内容、多样形态、丰富渠道、广泛的朋友圈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抓手。总台近期发起建立的“全球南方媒体伙伴”机制,已吸引530多家全球南方主流媒体加入,“我们将共同努力为全球南方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胡连生:
推动媒体和“苏超”相互赋能、双向奔赴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佳俊
“江苏省委宣传部把‘苏超’宣传报道作为全省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成果的一次实战检验,通过加强组织统筹,推动媒体和‘苏超’相互赋能、双向奔赴。”主论坛上,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胡连生介绍。
坚持创新思维,构建宣传引导“一盘棋”。推动主流媒体与政务平台、商业平台和自媒体同频共振,既“创造流量”“接住流量”,更“引导流量”;深化融合传播,新华日报全媒体部门与13个地方分社建立协同策划机制,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打造“4K超高清+5G+AI”智能制播体系,“云观赛”成为新的基层社交场景。
坚持用户思维,搭建赛事认知“坐标系”。创新话语体系,推动主流媒体积极拥抱网络语态、青年语态;创新传播形态,城市Battle(对抗)系列海报、表情包、斗诗、拉歌等形式广泛传播;加强议题设置,用小故事诠释“人民苏超”大主题。
坚持互联网思维,打造文化IP“孵化器”。打破体育边界,将“苏超”与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形成叙事连接,推动体育赛事由社会议题、地域新闻向全网焦点跃升;提炼城市文化内核,推动金陵文化、楚汉文化、吴文化、淮扬文化交流交融交汇;促进文旅体商融合,策划开展“跟着苏超去读城”活动,使“为一场球,赴一座城”成为旅行新时尚。
坚持底线思维,铸牢舆论安全“防火墙”。把牢方向导向,深入挖掘赛事彰显的体育精神、竞技精神、城市精神,引导大众积极参与、有序参与、文明参与、文明发声。强化舆论引导,直面赛风赛纪、票务等存在的问题,及时发声、回应关切。
最后,胡连生总结“苏超”宣传报道带来的启发:一是壮大主流舆论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内容生产传播,与主流媒体形成“大合唱”。二是激活发展动能需促进人文经济融合,探索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机制,有效激活地域文化市场化、产业化潜能。三是汇聚传播合力需加强跨界协同,推动政府权威发布、媒体专业宣传、企业场景融入、自媒体大众传播同向发力。四是发挥主力军作用需立足主流价值引领,用大流量澎湃正能量,真正将内容“流量”转变为发展“增量”。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台长龚政文:
勇闯新赛道、建立新商业,打造“新芒果”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慧文 实习记者 黄家宸
“通过系统性变革探索新内容、新赛道、新技术、新传播、新商业,最终打造一个具有新质生产力和传播力的‘新芒果’。”主论坛上,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台长龚政文介绍了湖南广电面向“十五五”的发展思路。
新内容,即构建多元融合的内容生态。湖南广电主动打破路径依赖,推动新闻与文艺并重、长短视频协同发展,促进PGC、UIGC与AIGC多元内容形态共生,实现正能量、大流量与高质量的统一。通过创新叙事表达、强化主题创作、拓展微短剧与沉浸式内容,构建起覆盖广泛、形态多样的内容新体系。
新赛道,即打造协同发展的平台矩阵。坚持“得平台者得未来”,湖南广电推动湖南卫视、芒果TV等核心平台数智化升级,同步培育小芒电商、风芒、山海文博平台、5G智慧电台等新兴业态,形成“旗舰引领、多平台协同”的生态布局。通过内外平台联动,持续拓展传播与业务边界。
新技术,即建设智慧媒体基座。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视听”战略,以自研“芒果大模型”为核心,推动AI在全流程制作、智能翻译、互动体验等场景深度应用。通过构建数智基座,重塑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为人机协同的媒体未来奠定基础。
新传播,即推进国际化传播布局。以“芒果出海三年行动计划”为牵引,建设自主可控的国有一流出海平台芒果TV国际APP,推动优质内容多语种、多区域落地。通过深耕东南亚、中东、非洲等重点市场,强化本土化合作,系统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与市场竞争能力。
新商业,即探索IP生态价值转化。面对传统广告模式的转型压力,湖南广电推动从单一内容消费向IP生态运营转变,拓展新文旅、新营销、数字文创等多元商业模式,实现内容IP在全域范围的高频触达与价值沉淀,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新体系。
在“十五五”时期,湖南广电将持续推进系统性变革,致力于将“新芒果”打造为既有传统基因又具备新质生产力,能够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担当使命、具有强大传播力与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上海新民晚报社直播部主任晏秋秋:
百姓立场在哪里,媒体人的现场就该在哪里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笑雪
“在过去的641天,我每天晚上8点30分到10点10分开展公益直播,解读民生政策,解答百姓疑惑。在手机镜头前,讲了超过1000个小时。”主论坛上,上海新民晚报社直播部主任晏秋秋分享主动拥抱融合传播的转型探索与收获。
2020年起,晏秋秋专注短视频创作和新媒体转型,开创“政策解读+民生服务”内容模式,全网粉丝超500万。
“转型,不是换一个战场,而是换一种写法——把文章写在镜头前,写在人心里。”晏秋秋认为,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浪潮中,新闻人不能缺席。百姓立场在哪里,媒体人的现场就该在哪里,战场就应该在哪里。
探索背后,是上海报业集团系统性变革的赋能助力。晏秋秋介绍,2022年以来,上报集团先后启动“融媒轻骑兵”“融媒工作室”“融媒云课堂”等项目,打造了一批爆款内容。在上报集团“IP星链工场”的运营下,“秋秋@剧场”反诈公益演出将在美琪大戏院上演,仅仅2分58秒,1200多张票即宣告“售罄”。应观众强烈要求又加推了两场,2000多张票在5分钟内再次售罄。
在上报集团系统性变革的浪潮中趁势而为、借力而上,晏秋秋摸索出“四个心得”。
“老权主义”是一片蓝海。上海6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目前是577万,其中独居老人33.62万,孤老2.74万。他们是“晏秋秋工作室”的主要服务对象。
“好的赋能”是专业精准。转型之初,上报集团相关部门为晏秋秋出了一份调研报告,帮他定位:聚焦中老年,聚焦民生。还帮助他对接微博等平台,短短几个月,新创的微博账号粉丝就突破了百万。
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晏秋秋的直播间,常有百姓问问题。“如果你不解释,‘负增长’就是‘减少,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热射病’就是‘严重中暑’,那么,老百姓听不懂的政策,就等于没出过。”
是“船上”而不是“岸上”。“一艘船漏水,如果自认在船上,那就是同舟共济。如果自认为站在岸上,隔岸观火,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晏秋秋说,自己的直播就是想说明:大家都在船上,没有人在岸上。
湖北孝昌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虹:
新闻的生命力,永远扎根在基层沃土中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佳俊
“新闻的生命力,永远扎根在基层的沃土中。”回望来时的路,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虹用了五个关键词——跨界、扎根、破壁、赋能、坚守。
王虹是一名从艺术设计跨界到新闻行业的“90后”。初入行时,她下了不少“笨功夫”:每天观摩优秀节目,拆解镜头语言;研读获奖稿件,学习叙事技巧;建立“问题清单—改进方案—效果评估”闭环,坚持每日复盘。这份执着,让她实现了从美术编辑到全媒体记者的蝶变。
“新闻最动人的魅力,永远蕴藏在最鲜活的基层烟火气中。”扎根基层11年,王虹的手机备忘录里,记录着许多看似平凡的片段。这些都成为她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
王虹和同事把镜头对准残疾青年唐根根,通过全媒体方式记录他奋斗的故事时,不仅帮助他成为全国致富带头人,更带动了全县百余户残疾人就业。这一刻,王虹真切地感受到:“记者手中的笔和镜头,不仅是记录时代的工具,更是播撒希望、助力乡村振兴的种子。”
身处媒体融合时代,每一位媒体人都需要练就“七十二变”的本领。王虹也在不断寻求破壁。去年丰收节,王虹和同事为各个平台“量体裁衣”,让“丰收节,牛羊鹅当奖品”的文案火遍全网。这些实践让她深刻认识到:“融媒记者既要当‘全能选手’,更要成为‘精准射手’。”
“作为新时代的融媒记者,不仅要记录基层,更要赋能基层。”王虹和同事教社区宣传员“蹲下来平视拍摄”,让镜头更有温度;帮乡镇干部用方言讲解政策,在田间地头拍摄科普视频,让传播更接地气……运用王虹教授的传播“密码”,小悟乡“带货书记”线上开播,滞销农产品1秒变成抢手货。
工作久了,经常有人问王虹:坚守基层的动力从哪里来?现场,她给出答案:“就藏在那些温暖的瞬间里——暴雨中老乡塞来的干毛巾,留守儿童在作文里写下的文字,脱贫户寄来的山货包裹……这些比任何荣誉都珍贵的感动,让我相信,在这个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能让环球同此凉热的是先进技术,而真实真情则是最快的算力、最好的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