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技创新“倍增器” 创投行业踏上新征程
【来源:东方财富】
● 本报记者王雪青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创业投资,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和风险分担机制;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积极发展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
让资本成为创新的底座,让耐心成为中国创新的底气。展望“十五五”,创投行业将迎来从“逐利资本”到“战略资本”、从“项目投资”到“产业组织”的深刻转型,PE/VC将真正成为创新的“倍增器”和科技自立自强的“底座”。
PE/VC作为链接资本与创新的关键节点,“十五五”规划建议对行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PE/VC不仅要继续发挥价值发现、支持创新的市场功能,更要成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促进产业升级的战略性力量。
使命升级:培育者、推动者、建设者
“十五五”规划承上启下,面对复杂国际环境与科技竞争新态势,PE/VC被赋予更高层次的战略使命。如何理解“十五五”规划建议对PE/VC的战略要求?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PE/VC将承担怎样的新使命?
首先,PE/VC要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者。国寿股权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新征程中,PE/VC要成为硬科技攻坚的先行者与陪跑者,勇于投向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长期战略价值显著的硬科技项目。
母基金研究中心创始人、水木资本董事长唐劲草表示,“十五五”期间,新质生产力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PE/VC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节点,承担着把基础研究成果推向产业化、把前沿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使命。母基金尤其要成为国家战略与市场力量之间的“政策枢纽”和“生态引擎”,通过顶层设计和任务化投资,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未来产业培育。
其次,PE/VC要成为产业升级的推动者。国寿股权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PE/VC要做现代产业体系的链接者与赋能者,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四链融合”,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国家战略迫切需要的方向。
当前,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绿色能源、先进材料等领域正加速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集群的纵深链条。唐劲草认为,PE/VC机构要做的,不只是捕捉短期估值洼地,而是成为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的“系统参与者”。这要求PE/VC具备“投研一体化”的研究能力与“资本组织能力”,能够在不同发展阶段设计出资金与风险最优匹配的结构,真正做到“投一个产业,而不是投一个公司”。
再次,PE/VC要成为金融强国的建设者。“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积极发展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盛世投资董事长姜明明表示,私募股权行业已为中国产业发展贡献了较大规模的直接投资,这些资本无疑是产业升级进程中关键且稀缺的资源支撑。唐劲草认为,金融强国建设不再只依赖银行体系的规模扩张,还要依靠股权投资体系去推动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扩散,使资本真正成为创新的“倍增器”和科技自立自强的“底座”。
制度优化:为长期资本松绑
“当前,中国的硬科技与未来产业投资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技术不确定性与资本确定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唐劲草表示,当前,硬科技和未来产业投资普遍面临长周期、高不确定性、回报延后的特征,因此,基金周期、LP(有限合伙人)考核方式、退出路径等金融逻辑与科技创新的自然节奏存在错位。
“十五五”规划建议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段落明确提出,发展创业投资,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和风险分担机制。
“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本质上是对我国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长期错配问题的回应。”业内人士建议,理想的政策体系或是在退出、税收和国资参与三个环节进行结构性突破。
退出渠道多元化是“活水之源”。受访PE/VC机构普遍认为,行业需要打破对IPO这一退出“独木桥”的依赖。母基金研究中心表示,建立多层次退出渠道是关键,既要强化北交所、科创板对早期科技企业的包容度,也要畅通并购重组、股权回购、产业并购基金等非IPO退出路径。盛世投资更是将“中国式S基金”作为其“十五五”期间的战略重点,旨在系统性解决一级市场存量资产流动性问题,让资本能够有进有出、良性循环。国寿股权公司呼吁,进一步畅通退出渠道,优化退出管理相关制度设计。
国资参与机制改革是“破局之钥”。随着国资在创投行业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其考核机制与硬科技投资的长周期、高风险特性矛盾凸显。盛世投资和母基金研究中心均指出,亟需建立真正的容错免责机制,对具有高战略价值但短期财务回报不达标的项目实行包容考核,解除国资参与早期投资的后顾之忧,让其敢于担当耐心资本和先行资本。
税收优惠政策的长期性与稳定性是“定心之丸”。行业普遍期待,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制度。母基金研究中心建议,探索长期持有递延纳税与创新投资费用化政策,借鉴国际惯例,降低天使投资人和早期基金的实际税负。
在唐劲草看来,理想的风险分担机制应是“政府引导、产业协同、社会资本共担”的多层级结构。政府通过设立未来产业引导母基金出资先行,形成劣后资金的风险吸收层;产业龙头和金融机构以跟投和共管形式参与中后期扩产环节;社会资本通过阶段性回购权、可转债结构或收益分成机制共享长期红利。这样的机制设计能够将资本风险与技术成熟度进行匹配,最终形成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回报长期的投资生态。
资本布局:陪伴新质生产力成长
“十五五”期间,PE/VC打算怎么干?如何抓住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新机遇?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盛世投资正围绕这些前沿领域进行系统布局。姜明明表示,公司已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含合成生物学)、氢能、可控核聚变、具身智能等方向,同时深耕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我们始终坚定看好中国市场,对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韧性抱有充足信心。”他说,“中国产业的发展韧性与内生创造力将继续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崛起。”
中科创星则以“研究+孵化”模式构建硬科技生态。公司的投资版图已覆盖光电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累计投资孵化超550家硬科技企业,孕育出智谱AI、智元机器人、本源量子等行业标杆。以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OF)为例,中科创星2023年投资的蓝廷新能源已建成国内首条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中试生产线;预计2025年该公司MOF材料的产能将扩建至百吨级。
联想创投始终聚焦智能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赛道,广泛布局具身智能、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科技、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投资项目中近三成已成长为独角兽企业。“未来是超级科技工程的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东风已至,时不我待。”联想创投有关负责人表示。
“最关键的是,近年来,PE/VC开始注重‘产业陪伴式投资’,通过投后赋能、人才推荐、标准制定等方式深度参与企业成长,把原先的财务投资行为转化为产业共建行为。”唐劲草说,这种从“选项目”到“建生态”的逻辑转变,使中国的创投生态正在逐步走出“短期化”惯性,向“长期资本+硬科技孵化”的新范式迈进。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