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IT员工“老鼠仓”领1.77亿元天价罚单 非投研岗位成违规“新高危”群体
【来源:东方财富】
一位私募IT人员,通过精心设计的“老鼠仓”交易,在短短10个月内非法获利近8858万元,最终换来了一张1.77亿元的罚单和5年的市场禁入。
近日,浙江证监局披露的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在资管行业引起震动。这起案件的特殊之处在于,违法主体并非传统的基金经理或投研人员,而是一位IT技术人员。
根据处罚决定书,涉案人员所属公司的关联信息为“浙江省内两家私募基金管理人、杭州某某科技有限公司均由同一实控人控制,同一管理团队管控”,疑似指向某头部机构。对此,《华夏时报》记者11月18日晚间致电该机构联系人,联系人称“此事不予回复”。
针对私募公司技术岗员工能否获得“上帝视角”,能否跨产品、跨账户调取全公司投资数据,获得本应由投研人员看到的数据等问题,某头部私募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私募行业每个公司的权限管理都不一样。
技术岗“老鼠仓”获利8858万元
处罚决定书显示,林艺平在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期间,任职于杭州某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与浙江省内两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由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内部控制和人员管理采用同一标准。
作为IT人员,林艺平承担着交易策略前端开发、产品风控及部分产品交易测试、决策、下单、监控等工作。这些职责使他能够接触和查询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未公开信息,甚至直接获取并加工这些信息。
2022年11月16日至2023年9月6日期间,林艺平控制并使用“林某治”及“何某龙”名下多个证券账户,在沪深两市进行趋同交易并盈利。
监管部门的调查进一步明确了其对上述账户的实际控制关系:“林某治”的国金、东莞证券账户自开户以来即主要由林艺平控制使用。所有IP地址位于杭州的交易均由他决策与操作,资金由其筹措,盈亏亦由其承担。“何某龙”的东莞、中信证券账户在2022年11月至2023年8月期间被林艺平借用。其中所有IP位于杭州的交易均由林艺平决策与操作,交易资金来源于账户内何某龙的原有资金,但盈亏均由林艺平承担。
在案件调查过程中,林艺平曾提出陈述申辩意见,浙江证监局经复核后部分予以采纳。
最终,浙江证监局决定,对林艺平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8857.69万元,并处以同等金额罚款,合计罚没金额达1.77亿元。此外,鉴于林艺平的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浙江证监局还对其采取了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这张罚单创下了私募领域技术岗位“老鼠仓”罚没金额新纪录。
多地出现非投研岗位违规事件
随着资管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传统聚焦内幕交易的监管视线,正逐步转向IT、风控、运营、会计等非传统投资岗位。
林艺平案件并非孤例。近年来,多地证监局披露的行政处罚案件显示,违规主体已从传统的基金经理等核心投研人员,蔓延至IT、会计、风控等非传统投研岗位。
今年5月底,安徽、吉林两地证监局均对券商内部人员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行为作出处罚,涉事人员分别为券商信息技术中心高级经理、券商原分管投研系统建设负责人。
监管部门披露的信息显示,时任某券商信息技术中心高级经理李海鹏,在2018年12月至2023年2月期间,通过CRM系统获取未公开信息,控制亲属账户与高某睿远基金趋同交易76只股票,交易金额2900.38万元,盈利213.14万元。结果被安徽证监局没收违法所得213.14万元,并罚款213.14万元,合计罚没426.27万元。
被吉林证监局处罚的另一券商员工邵某的情况更为复杂。他曾任某券商分管投研系统建设负责人,属于中后台技术管理岗位。
2023年1月至11月,邵某因工作需要获得华泰证券X系统的访问权限,通过该系统实时获取华泰证券自营账户股票持仓、投资建议书等未公开信息。其控制“杨某”账户趋同交易58只股票,买入金额3153.38万元,盈利19.39万元;更令人震惊的是,邵某作为从业人员,在2010年1月至2024年4月违规炒股长达14年之久,累计买入3.47亿元,亏损262.61万元。
“IT人员通常负责维护交易系统、数据库和网络安防,能接触到基金持仓、交易指令和策略参数等核心信息。”一位业内评论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建议进一步明确IT人员信息访问权限分级管理,将IT人员纳入敏感信息知情人登记范围。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