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23 日

从ETF入手 基金“名称雷同”难题迎来解决曙光

【来源:东方财富】

  困扰基金业已久的基金“名称雷同”难题,迎来解决曙光。

  近日,交易所发布修订版基金业务办理通知,对基金命名进行规范。本次规范针对的是ETF产品,对其命名提出细致要求,包括命名规则和期限。存量ETF基金扩位简称,必须包含基金管理人,且需在2026年3月31日前完成产品更名。从券商中国记者梳理来看,当前部分ETF简称过于简化,管理人信息缺失、指数指向不明,使得ETF产品名字高度雷同。

  除了ETF外,普通基金的命名雷同情况同样明显,既有频繁使用“价值”“成长”等字眼命名情况,也有简称缺失基金投资类型、管理人名称过于简化等情况。加上基金公司、银行、券商、互联网平台等多方主体使用,同一只基金在不同平台上更是出现多种简称。分析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随着基金数量越来越多,命名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参考。ETF命名的规范化,有望对此起到促进作用。

  “300ETF”“50ETF基金”指什么?

  根据近日下发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基金业务指南第1号——业务办理(2025年11月修订)》,基金简称包括扩位简称和短简称,短简称长度不超过8个字节,扩位简称不得短于证券简称且不超过28个字节(本所为特殊标识预留2个字节)。基金扩位简称应当取自基金名称,并与实际投资标的相符、含义清晰、指向明确,不产生误导和歧义。

  其中,ETF的扩位简称必须含“ETF”,且应按照“投资标的核心要素+ETF”结构命名,并包含基金管理人简称;增强ETF基金扩位简称应按照“投资标的核心要素+增强+ETF”结构命名,并包含基金管理人简称。存量基金需在2026年3月31日之前完成产品更名。

  根据Wind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场在二级市场交易的ETF产品数量已超过了1300只。从过往情况来看,ETF的短简称命名基本包括了“ETF字样”和核心投资标的,但有相当部分产品的命名没有管理人简称,使得跟踪同一指数的ETF产品,出现名字高度雷同现象。

  以沪深300指数为例,截至目前跟踪该指数的ETF数量大约有30只,其中既有普通ETF,也有增强ETF。截至目前,已有一部分ETF的命名趋于规范,如沪深300易方达、沪深300华夏,但依然有不少产品的命名较为简单,除了“沪深300ETF”字样外,还有产品的名字缺少了沪深两字,仅仅是“300ETF”或者是“300指数ETF”,增强产品的命名则有“沪深300增强ETF”或者“300ETF增强”。

  再比如上证50指数。跟踪该指数的ETF虽是最早出现ETF产品,但截至目前的12只产品中,依然有不少产品的命名较为简单,且命名规则不一致。比如上证50ETF或50ETF基金,或者上证50ETF基金。

  “价值”“成长”等重名基金扎堆明显

  上述ETF简称雷同现状,是当前整体基金产品面临的重名现象的一个缩影。北京一位公募品牌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随着基金产品持续增加,能取到一个有差异性的名字,似乎越来越困难。“ETF的命名规则相对简单,无需加入创意字眼,目前需要做的就是在简称中加入管理人名字,这样会方便投资者识别。其他基金产品的名字雷同,并不是缺少了基金管理人信息,而是基金公司能自主发挥的部分,缺少了容易让投资者识别且记住的名字。”

  从名字结构上看,一只普通基金的全称,由“公司名称+基金名称+持有期(如有)+基金类型+后缀”组成,如工银瑞信新价值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其中的“新价值”就是基金公司给产品专门起的名字。指数基金方面,取名则不需要专门的名称,仅留下了管理人名字和跟踪的指数以及后缀,比如中欧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证券投资基金,以及嘉实中证A5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嘉实中证A500ETF)。

  和指数基金类似,普通基金名字的简称,一般仅保留核心信息,如管理人、基金名字、基金类型,如工银新价值混合基金。但就当前情况而言,有相当部分的基金简称,不仅缺失了基金类型,还存在重名现象。比如某某科技成长、某某价值发现。“这样称呼的确很简便,但投资者第一眼基本看不出这是什么类型的基金,也不知道投资方向。”

  截至11月20日,全市场一共有363只(不同份额合并统计,下同)基金以“价值”二字取名,成立时间横跨23年,从2002年到2025年11月;以“成长”字眼命名的基金数量,则有470多只,成立的时间跨度从2001年到2025年11月。此外,还有不少基金以“价值成长”“新价值”“机遇回报”“新机遇”等字眼合并取名。

  简称应保留基金类型和管理人完整信息

  “随着基金数量越来越多,命名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参考。本次ETF命名的规范化规定,有望对基金重名难题的解决,起到促进作用。”深圳一家中小公募品牌总监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基金同业交流和面向投资者的产品宣传,大多采取的是基金简称。使用简称的不仅是基金公司,还有银行、券商、互联网平台等渠道机构,以及同花顺、万得等数据公司。这些机构之间使用的简称并无统一标准,容易出现混淆。

  今年1月,易方达基金已在业内率先大批量调整旗下17只ETF简称,2月又批量变更了旗下8只ETF简称,统一按“标的指数+ETF+易方达”的命名规则进行调整。易方达基金指数研究部总经理庞亚平表示,沪深交易所提出规范ETF命名,基金扩位简称与实际投资标的相符、含义清晰、指向明确,不产生误导和歧义,既有效解决投资者识别难题,也有助于推动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目前公司旗下已有近70只ETF简称中均加入了管理人名称,进一步提升产品辨识度和投资者的筛选、决策效率,便利投资者开展 ETF 投资。

  华夏基金表示,新规意味着ETF命名进入规范化时代,提高产品的辨识度,有利于投资者精准投资相关指数产品,不仅了解ETF简称背后跟踪的指数,也知道背后的管理人。未来随着新规的落地实施,ETF简称命名不规范的情形很可能会大幅减少。

  针对基金产品的名字简称拟定,前述北京公募品牌人士提出三个建议:

  一是需保留基金管理人的完整准确信息,不能简略关键字眼使信息失真。比如工银瑞信不能仅保留工银两字,农银汇理不能只留下农银两字。

  二是保留能识别出基金投资类型的字眼,比如股票型基金保留“股票”字眼,混合型基金保留“混合”字眼,普通指数基金保留“指数”字眼,以此来和ETF产品命名规则对齐。

  三是尽可能以容易记住的字眼命名,既要避免价值、成长这些已用得非常普遍的字眼,也要避免一些生僻字。在这方面,基金公司可以和基金经理进行多方沟通,以突出基金投资风格或风险收益特征,特别是在浮动费率基金等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产品取名上。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