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市场阵痛,新能源发电企业如何破局?
【来源:期货日报网】
随着《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下称136号文)落地,新能源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挑战。136号文是中国新能源产业从“规模扩张”迈向“质效提升”的关键转折点。它撕掉了新能源电价最后的“保护膜”,将风光资源彻底推向市场检验。阵痛不可避免,但也蕴藏着降本增效、技术升级的巨大机遇。
6月1日是新能源项目的“分水岭”,6月1日之前的存量项目,依然享受政策红利,享有保障性电价;6月1日之后的增量项目全部入市。政策时间表引发连锁反应。今年2月136号文发布后,一场全国性的“531抢装潮”席卷新能源行业。企业争相在政策大限前完成并网,锁定最后的固定电价保障。
光伏组件市场应声而变。头部制造商在春节前后启动涨价,每瓦组件价格上调0.02~0.03元。有经销商透露:“一兆瓦项目的光伏组件成本骤增3万元,头部企业甚至要求限期付款,否则合同作废。”
抢装潮背后是收益模型的根本改变。以往光伏电站收益=发电量×固定电价,如今变为 “收益=市场交易收入+价差补偿-辅助服务分摊”的多变量方程。收益测算复杂度陡增,对企业的预测能力提出全新挑战。
一方面,随着更多低成本新能源电量入市,市场整体电价呈现下降趋势,现货市场“负电价”风险加剧。另一方面,项目收益将高度依赖市场供需、自身出力曲线、交易策略执行效果。这将倒逼新能源企业从“发电商”向“能源交易商”转型,交易能力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位发电企业人士透露:“面对新形势,企业不能只关注发多少电,更要关注在什么时间、以什么价格卖出去。例如,如何在不同市场(中长期、日前、实时、绿电)间分配电量?如何设定申报价格以平衡中标率与收益?如何利用现货价格波动套利?这些都需要专业的交易团队和决策模型。”因此,企业需要加快培养专业的交易人才队伍,从提升功率预测精度、完善报价策略、实现量价统筹等方面提升企业的综合交易能力。
与此同时,技术降本与智能运维成为发电企业的必选项。“电力市场的竞争说到底还是成本的竞争。”在上述发电企业人士看来,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降低单位建设成本,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头部企业已展开新一轮科技竞赛:国家能源集团近日正式发布了全球首个千亿级发电行业大模型——“擎源”,在安全环保、电力交易、产调中枢、设备检修四大业务领域成功应用,实现了电力生产全场景的智慧化升级;此前,华为联合中国华电、玖天气象以AI大模型技术为突破口,成功揭晓了新能源气象功率预测方案。这些创新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决定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在山东,光伏企业通过配置储能系统,成功将正午时分因供过于求而被迫弃用的光伏电力存储起来,待到用电晚高峰时释放,实现了“垃圾电”向“黄金电”的价值跃升。与此同时,江苏企业打造的虚拟电厂平台,如同一个智能“能源乐高”,将分散的屋顶光伏、储能设备、可调负荷等资源灵活组合,形成响应电网需求的“隐形电厂”。这些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要义——未来的能源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发电能力比拼,而是转向对电力资源时空配置的智慧调控。
在能源行业变革浪潮中,领先企业正突破传统电力交易的局限,构建多元化的商业生态:与钢铁企业签订十年购电协议,既锁定稳定收益又获得碳配额;通过绿证交易开辟第二收入曲线;甚至跨界布局充电桩,直接触达终端用户。这种生态化生存策略,正在重塑行业游戏规则。
新政如同大浪淘沙,淘汰依赖补贴的旧模式,倒逼企业向技术驱动与市场运营转型。短期阵痛不可避免,但长期看,市场化机制将推动行业走向更健康的发展轨道。对于新能源发电企业而言,此刻最需要的不仅是应对策略,更是转换思维:从政策依赖者变为市场弄潮儿,从电力供应商升级为能源服务商。这场转型或许艰难,但跨越之后,迎接它们的将是更广阔的新能源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