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文身染发”,宠物美容越发离谱了
【来源:虎嗅网】
如果你对“青龙白虎”的文身花臂已不再感到惊奇,那么,如果是花背呢?
如果这个花背出现在狗的身上呢?
第27届亚洲宠物展览会(以下简称“亚宠展”)上就出现了这样一只小狗——通背的“青龙白虎”,红色、绿色、白色等花纹交织、叠加,从颈椎一直铺到尾巴。它的脖子上还挂着“大金链子”,右前肢戴着“金手表”。
苏林夏正好看到了这只小狗。
8月20日,上海最高温39度,苏林夏刚从深圳落地上海,下午便赶往展馆。
她在各大展位间穿梭,走到E区的一个展馆前,遇到一只小狗。灰棕色、无毛,像她在电影《寻梦环游记》中看到的墨西哥无毛犬。
作为一个有文身的人,苏林夏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是文身贴吧?”她心想。多看了几眼,她发现光泽度和颜色晕染,都不对劲。
“这是真的文身吗?”她开口问宠主。
“是啊。”宠主站在一旁,笑容满面。
“小狗……打麻醉了吗?”苏林夏又问。
“没有麻醉,全程清醒状态下完成的。这种狗的皮肤是没有痛觉的。”说着,宠主便摸着小狗后脖颈,手一攥,猛地将小狗向上一拎,展示完,又轻轻地放下。
旁边的商家逗弄着小狗,把干零食、湿零食、罐头喂到小狗面前,都被它拒绝了。宠主再次开口:“它平时都吃鸡胸肉、牛肉……”
而小狗始终安静地坐在一旁,塌着耳朵,尾巴紧紧夹在后腿之间,眼神低垂、躲闪,流露出的惶恐与它“凶狠”外表极不相称。
苏林夏读懂了它的恐惧,人群越聚越多,她默默地转身离开了。
晚上回到酒店,苏林夏翻出照片,反复滑动屏幕,小狗的眼神总是让她不安。最终,她将那段经历发到了小红书上:“……在小动物身上施加如此大的痛苦来取悦自己和旁人,还要在展会上博眼球……只能说希望不要有别的小狗有这样的遭遇吧。”
笔记发布2天后,突破2万点赞,5000多条评论。同时,更多现场的图片、视频从不同角度涌现,共同拼凑起那个下午。亚宠展尚未闭幕,已被舆论推至风口浪尖。
紧接着,主办方回应,已拒绝该宠主继续入场。随后,那只小狗的文身师也在社交媒体发文道歉,他称此事发生于2024年6月,自己当初“只想把这个作品做好”“今日被骂,才知道这是虐待宠物的行为”并详细解释了操作过程,在宠物医院、由医生指导并使用麻醉的情况下完成。
然而,道歉并没有平息怒火,一场关于爱与伤害、审美与伦理的讨论,早已被这只沉默的文身小狗,彻底点燃。
“要贴着肋骨,反复、持续多次”
孔爱文在手机上刷到“文身小狗”的视频后,气愤了一整天。
当无毛猫成为宠物后,给宠物文身,就不再是新鲜事。孔爱文是一名从业16年的文身师,也是一名德文猫繁育人。她很清楚针尖扎入它的皮肤意味着什么:疼痛、持续性的噪声惊吓、精神压力以及漫长的恢复期。
10多年前,她养了一只无毛猫,有人问她的第一句话是“你不给它文身吗?”她只觉得荒谬。
孔爱文家一楼是文身店,二楼是猫窝,想给猫文身,不过是抱着猫上下楼的事儿。没有人比她更容易做到,但她“根本就不会想,这是一件完全不应该经过大脑的事”。别的宠主找来,她都回“你给我多少钱我都不会干”。
通常,针对人的文身,需要将针扎入皮肤约2至3毫米,脂肪越少的地方,痛感越尖锐。无论一个人的体脂率有多高,靠近肋骨的皮肤脂肪最薄。“扎在胳膊和肋骨皮上,痛感完全不一样。”孔爱文说,“宠物的体脂率远低于人类,文在它们身上的任何一寸皮肤,都相当于贴着人的肋骨文身。”
动物和人类一样,拥有完整的痛觉传导通路——使用相同的神经递质,痛觉信息以相同的方式传递、被大脑解码,只是它们无法用言语表达。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研究室于2021年发表了一篇题为《疼痛跨物种研究:机遇与挑战》的论文,文中指出,人类疼痛评估的常用手段是“口头报告、填写与疼痛相关的情绪和认知问卷”等。疼痛的轻重可以“通过认知自我调节重新理解疼痛,进而调节感知到的疼痛程度”,比如人去文身都有明确的目的,表达个性、纪念、反抗、喜欢,或覆盖身体缺陷。信念可以让人承受伤痛。
不要指望动物可以完成这些复杂的操作。它们的表现更隐蔽,频繁舔舐、伸懒腰、弓背等,疼到受不了才会哼唧。
通背覆盖的文身,放到人类身上,也是一项精细的“大工程”。先用墨色勾形,再分层上色,或将整组花纹拆分成几个局部、多次进行。颜色越鲜艳,含铅和含铁量就越多,每道工序都伴随着无数的针扎入皮肤。
文身时长取决于文身师的技术、熟练程度、经验、习惯和脾性。对孔爱文这样的老师傅而言,至少需连续操作4个小时,新手则可能要8个小时以上。恢复期也同样漫长。对人类而言,至少需要20天,皮肤才能恢复到可以揉搓的状态。这期间,对待这块皮肤,就像护理一片裸露的伤口,需持续涂抹专业的修复膏、保持清洁……
文身小狗参展的那天,宠物营养师虾饼也在现场。展馆人潮汹涌,她并没有亲眼见到它。事后,她被朋友们转发的视频和图片搅动得无法平静。
虾饼是小红书博主,常年在账号“铁锤和阿条”上对动物行为和精神问题进行科普,每年都以专业观众的身份在亚宠展追踪行业动态。她的目光总会不自觉地落在宠物身上——被关在寄养箱里的猫狗,在31℃的展柜里吐着舌头喘息,或干脆萎靡不振;一只狐獴在狭小的玻璃箱中来回踱步,已出现明显的刻板行为……
图片来源:小红书@铁锤和阿条
橘子是一名小宠博主,家里有1只仓鼠和6只金丝熊。在小宠展位,她看到有品牌方将蜜袋鼯等作为抽奖盲盒送顾客。在网传视频中,有些鸟抬不起头,鼠摞起来被挤作一团。很快,网上就出现了对“亚宠展就是虐宠展”的声讨。
尽管有一些情况欠考虑,虾饼和橘子都认为,亚宠展的整体体验不错。橘子在每个展馆中几乎都能看到宠物饮水区、休息区和紧急医疗服务。有的宠物一看就是刚洗过澡,或刚做完美容。携宠观众,可以使用宠物推车、拾便袋。
“但是在一个规模巨大的行业展中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家气愤也是很正常的。”杨婷婷是宠物行业的研究员及头部博主,此次作为受邀嘉宾出展。
杨婷婷明白,大部分从业人员也是宠主,因为热爱入行。但行业在发展,涌入的人越来越多,不规范之处也相继涌现。
爱?伤害?
小花是一名宠物美容师,日常为宠物做洗护、美容和造型,包括剪指甲、剃毛(脚底、腹毛、肛周猫)、挤肛门腺……就如理发是人的正常需求一样,真正关乎的是宠物的健康与舒适。
她同样清楚,在宠物美容行业,还有着更多充满争议的操作:裁耳、断尾、去爪、声带切除……它们游走在水面之下,模糊着“美容”与“伤害”的边界。
如声带切除,本是为了限制犬吠叫,减少对宠主和邻里的噪声干扰。约10年前,不少宠物、兽医相关的公众号还在广泛科普这一手术。手术之后,也隐藏着咽部出血、红肿、阻塞气道、呼吸抑制、窒息,甚至死亡的危险……
如今,声带切除手术已经遭到全行业抵制,“任何一家有良心的宠物店、宠物医院都不会做这个手术。”
再如去爪,则是把猫爪的第一个关节及周围的肌腱、韧带全部切除,相当于截去人类手指的第三指节。而原因,往往是猫喜欢挠家具,会对宠主的生活造成影响。“给猫断甲或者去爪,真的就是泯灭天性。”孔爱文直言。
犬吠叫,猫抓挠,这本就是它们捕猎、御敌、攻击的本能。看似普遍的柯基犬断尾,最初也是出于柯基作为牧牛犬的工作需要,防止被牛踩踏尾巴导致其骨折或受伤。但如今,成为家养宠物后的柯基,更多是为了塑造更圆润流畅的“桃心臀”。宠物市场也在暗中作出了选择,让更多繁育者延续这一做法。不过,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宠主拒绝为柯基断尾。
在小花了解中,裁耳仍会出现在杜宾犬、恶霸犬身上,为了让狗的耳朵立起来,为了能更威风。有些警犬也会如此,尤其在执行任务时,能让它们更敏锐地捕捉细微的声音。“据我了解,训导员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给予它们更好的照顾。”
小花也澄清,如断甲应被视作“医疗”而非“美容”。当指甲过长,会损伤掌骨,扎伤脚垫,如同人类患甲沟炎,及时处理反而能免除宠物的痛苦。
图片来源:小红书@其乐宠物(CHEERPET)小课堂
人宠关系在变化,养宠理念在迭代,审美趋势也在变化。
如今的宠物美容早已超越基础的清洁护理。发卡、蝴蝶结、小鞋子、漂亮衣服……主人热衷于将毛孩子打扮得“花枝招展”出门,橘子并不反对这种表达爱的方式:“精心打理总比不闻不问强。”
据京东消费及产业研究院于今年4月发布的《2025年宠物消费报告》,主宠结构正在被更亲密、更平等的情感关系取代,更多养宠人愿意称自己的宠物为家人(58%)、好朋友(29%)等角色。
所以,宠物不再是“物”,而更多地被“拟人”。65%以上养宠人曾为宠物搭配食谱,近四成养宠人在节假日规划带宠出行,26%的养宠人曾为宠物拍写真,穿搭节日服饰……
逛展途中,橘子偶然遇到一只通体粉红色的小狗,她举起手机,拍下来,发到了网上。几乎同时,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了更多被染得五颜六色的小狗,其中一条通体翠绿,顶着明黄耳朵的小狗,传播最广。
这条帖子很快“爆了”,橘子看了涌来的评论,她明白,大家都在担心这是另一只“文身小狗”,从而对整个宠物美容行业充满敌意。
杨婷婷生活在成都,她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有宠主带自家宠物洗护,一看到操作不规范,或别人家的宠物过于干瘦,忍不住开口指责:“这是弄撒子?有你这么养猫的吗?”
当然,分歧也一直存在。有人倡导遵循传统,保证宠物的品相;有人提出回归自然,拒绝无用的身体改造。
“爱”与“伤害”,往往也只是一线之隔,只在一念之间。
宠物不会说话,当给它们穿鞋子、戴漂亮发卡时,它们没办法摇头、说不。当它趴在文身台上,也只能恐惧着忍受着一切。
当我们聊宠物福利时,在聊什么?
在宠物行业的冰山之下,伦理与商业的暗战也从未停止。
“我问你一个关于人性的问题。”孔爱文坦言,“我知道纯种小猫很赚钱,但我没办法知道它们想不想生。我确实在用猫的肚皮赚钱,这很可能就是在违背它们的意愿,可能也是变相的虐待,我需要生活,这钱我赚不赚?”
作为一名繁育人,这样的纠结经常围绕着她。“所以我得尽我最大的努力,把钱还到它们身上,让它们更好地生活。”
孔爱文家里养着几十只猫,近一半是无法生育的、被绝育的、迟迟找不到领养家庭的,她宁愿自己负担重一些,也不愿把它们交予不负责任的、与她的养宠理念相悖的陌生人。
至于那只“文身小狗”,孔爱文说:“在小狗身上,就算恢复好了,你觉得这好看吗?它不好看。无毛的皮肤再加上文身,只会令人更难受。在这个行业中,干不干这个事,都靠良心。”
随着科学养宠的观念逐渐被普及,宠主想让自家“毛孩子”吃好、喝好、玩好,虾饼发现了新的问题。
她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毕业后,仍同食品、营养打交道。在接触宠物食品行业的过程中,注意到当下的产业现状——宠物食品愈发精细化、功能化,厂家不断推出新品,并在营销环节大力渲染“情绪价值”,让宠主入局。“但营养过剩后,会导致宠物肥胖、肾脏负担,我个人更倾向于做减法。”
有些厂家的推广视频中,猫被带到户外,放到狭小的箱子中,明显处于应激状态,仍被当作“萌宠”“可爱”传播。
有些宠物博主为了展示宠物的聪明、服从,让宠物拍摄一系列懂事的行为,如扔垃圾、取快递、开关门等复杂指令;有些在宠物明显不适的情况下,刺激其表现出委屈、伤心或开心的动作;有的看似在救助流浪动物,之后被曝光,却是对宠物不闻不问……
“文身小狗”事件如同一颗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社会关于动物福利的舆论巨浪。
而在法律层面,虽然已有多部法律法规涉及动物保护,遗憾的是,猫狗这类伴侣动物都不在其中,我国目前也尚未有专门的动物保护法。
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宠物通常被认定为“财产”。但因其具有精神属性,当宠物受到侵害时,主人可以因情感联结主张精神损害赔偿。这也几乎默认了,它们拥有超出一般财产的特殊地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钱叶芳于2018年提交《伴侣动物保护和管理法》的建议,她曾对《看天下》提及,在立法层面改善养犬问题的主要障碍和困难,一方面是观念层面,另一方面是社会中掺杂的利益链。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认为保护人比保护动物重要,即便我们有针对野生动物、濒危动物的保护法,但仍有很多地下渠道的盗猎和交易。”钱叶芳曾解释。
的确,仅从法律逻辑而言,主人有处置自己财产的自由。然而,当财产是日夜陪伴自己的小狗、小猫,是一个会疼、会叫、会朝你摇尾巴的生命时,这就不再是冰冷的“财产”和“物权”问题。
虾饼在小红书发布的视频中,提到事关动物福利的“5项自由”:
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Freedom from hunger and thirst):保证提供动物保持良好健康和精力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水;
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Freedom from discomfort):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让动物能够得到舒适的睡眠和休息;
享有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Freedom from pain,injury and disease):保证动物不受额外的疼痛,预防疾病并对患病动物进行及时的治疗;
享有生活无恐惧和无悲伤的自由(Freedom from fear and distress):保证避免动物遭受精神痛苦的各种条件和处置;
享有表达天性的自由(Freedom to express normal behavior):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伙伴在一起。
在亚宠展上出现的“文身小狗”,明显失去了其中的某些自由。
每当动物福利的讨论出现,几乎总会迅速演变为一场更为持久和尖锐的舆论对峙。正如此次公众将矛头指向亚宠展,杨婷婷理性地指出:“没有这个展,就没有‘文身小狗’了吗?当然,这背后应该解决并完善的是行业的准入标准、审查机制。而这件事,我们真正应该讨论的是如何提升动物福利。”
作为普通的宠主,在为它打扮、穿衣、过度染色、文上图案之前,强迫它们满足自己的审美以及社交需求之前,是否可以停顿3秒,问自己3个问题——“它愿意吗?它会经历什么?我这么做对吗?”
正如那只“文身小狗”所经历的一样,如果宠主在决定前多想一下,结局或许会有一些不同。
而表达纪念和爱,从来不该以伤害为代价。打开社交媒体,搜索关键词“文身、宠物”,几乎九成以上的内容,都是宠主将猫狗文在自己身上。正如几名文身宠主所言,“每次看着自己,就觉得它还在陪我。”每个图案背后,都是一段独一无二的共同记忆。
真正的爱,是把它们烙进自己的生命,而非把图案文在它们的皮肤上。
(文中苏林夏、橘子、虾饼、孔爱文、小花为化名,徐欣萌对此文亦有贡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作者:石悦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