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新规喜忧参半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远山
今年年初正式对外公布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自2025年9月1日起实施。这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落地,标志着电动自行车行业进入全面合规新阶段。
新规带来了诸多变化。比如,明确最高设计车速不得超过25公里/小时,超速即断电;塑料部件重量占比不得超过整车的5.5%;锂电与充电器必须通过3C认证;新增北斗定位、通信与动态监测功能;取消强制脚踏,允许加装后视镜。生产端自9月1日起禁止出厂不合规车辆,销售端给予过渡期至11月30日,12月1日起全面禁售旧标产品。
这些变化背后,是3.8亿在用电动自行车带来的巨大安全压力。国家消防救援局曾明确指出,老旧车辆和蓄电池淘汰周期长,火灾风险持续存在。
新规从源头设防,限制塑料用量,直接压缩易燃材料空间;电池与充电器强制CCC认证,切断非标、劣质电源流入市场的通道;动力输出在时速超过25公里时自动切断,从物理机制上遏制超速改装;技术防篡改设计与“一车一池一充一码”制度,有助于终结“出厂合规、上路就改”的监管失灵。
新国标带来的“喜”,首先体现在公共安全的系统性提升上。防火、防改、防失控三大痛点被逐一击破,从生产端切断风险源头。对消费者而言,车辆安全性不再依赖个人判断,而是由强制标准兜底。同时,限速并非限制出行效率,而是守住城市非机动车道的安全底线。电动自行车本质是代步工具,不是竞速器械。25公里/小时的法定上限,是与自行车、行人混行的交通环境相匹配的,是保障公共安全的必要约束。
在行业层面,头部企业将迎来战略机遇。财信证券预测,行业将出现252万至324万台出货缺口,市场份额将加速向头部集中。2018年旧国标实施后,行业CR5(即市场份额排名前五)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49.9%升至58.6%,历史经验表明,标准升级往往带来集中度提升。事实也是如此。雅迪、绿源、九号等企业已启动新生产线,取得认证并铺货。这些企业凭借研发能力与资本优势,快速响应标准的变化,将合规转化为市场先机。
但新规背后的“忧”同样不容忽视。三个月的过渡期,对行业生产和销售链条构成严峻考验。大量旧标库存需在11月30日前消化,中小企业压力巨大。据报道,东莞等地不少企业面临认证未完成、旧库存难清、停产风险大等多重挑战。依赖组装模式的企业难以满足自主生产与质量控制要求,生存空间被压缩。
消费者也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新车型因材质升级、增加定位模块,价格或将普遍上涨约500元,价格上涨可能会抑制部分换购意愿。已购车辆虽不强制淘汰,但11月30日后无法上牌,严重影响二手车流转与使用预期。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路权配套缺失。取消脚踏设计,意味着车辆更趋近于轻型电摩,但其仍被归类为非机动车。城市道路中,非机动车道被占用、断头、与机动车混行等问题普遍存在。若路权保障不到位,车辆安全性的提升可能被外部环境抵消。
因此,新规落地还需一系列配套举措。各地需合理规划道路资源,保障电动自行车通行空间,同时加强交通管理,规范电动自行车行驶秩序,确保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监管重心也需从生产端延伸至使用端,加强路面执法,杜绝非法改装回潮。
新国标是电动自行车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发展的关键一步。它以安全为锚点,重新定义产品底线。短期阵痛不可避免,但唯有提高准入门槛,才能实现3.5亿保有量背后的公共安全托底。能跨越这道“安全门槛”的企业,才有资格参与下一程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