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跆拳道培训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育产业生态圈 (ID:ECO-SPORTS),作者:殷陈萱,头图来自:AI生成
千禧年代的中式梦核里,总有开在街头巷尾的跆拳道馆。
曾几何时,在中国二、三线城市的一个十字路口,就能看到好几家跆拳道培训机构。而如今,它们中的一些早已关门谢客,另一些玻璃窗户上也贴上了“散打”“拳击”的招生广告,只有少数,还在坚守着纯粹意义上的跆拳道教学。
不同于课外兴趣班选择集中于舞蹈和跆拳道的时代,如今,摆在家长们眼前的是五花八门的体育项目。在社会集体追忆“经济上行期”时,跆拳道这项曾经风靡一时的体育培训“顶流”,也面临着生存与转型的重塑。
怎么活下去?是跆拳道馆直面的问题,也是其他体育培训行业必将面对的问题。
一、跆拳道的“经济上行期”
回看来时路,跆拳道在中国大众市场的兴起,既得益于项目本身,也赶上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起源于朝鲜半岛的跆拳道,不仅在训练上有着系统的段位、级位体系,也有着成熟的竞赛规则和礼仪文化,特别适合全球化传播。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跆拳道作为表演项目首登世界舞台。同样是在这一时期,借着中韩建交的东风,跆拳道在国内开启了系统化的推广。
1995年,中国跆拳道协会正式成立,并成为世界跆拳道联盟WTF正式会员。有了组织与制度的保障后,既有外来运动新鲜感、又有“暴力美学”观赏性的跆拳道,迅速在中国年轻人中流行起来。
而真正将大众跆拳道推向顶峰的,还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跆拳道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中国选手陈中一举拿下金牌。
由此开始,跆拳道“火”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广东震威体育创始人刘青松,恰好经历并见证了那段快速发展的时期。在他看来,大众跆拳道市场的发展,受奥运会影响很大,“截至二十世纪90年代末,基本没有专业道馆一说,大多是在体育场馆里租个时间段开班教学;直到2000年后,广州才开始出现专业的跆拳道馆。”
从2000年至2016年,中国跆拳道队连续五届奥运会均有金牌入账。国际赛场上的优异表现,也推动跆拳道在中国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与此同时,大众热情的持续高涨,也离不开文化传播的推波助澜。
2015年,由胡冰卿、杨洋、白敬亭等主演的《旋风少女》热播,“旋风三连踢”等招式的精彩呈现,为跆拳道的热潮狠狠又添了一把火。
在当时体育培训市场选择有限的情况下,跆拳道既符合家长对孩子强身健体的期望,又提供了表演、比赛等培养自信的展示机会——“学跆拳道”成为了一代家长的共同选择。
山西跆风载道负责人马勇对当时的火爆仍记忆犹新:“那时候没有招生一说,暑假里家长们排着队来报名,道服有多少卖多少,短短两年里,我所在的道馆学员人数翻了十几倍。”
体育培训机构数量与青少年人口红利间的供不应求,让跆拳道一时风光无两。
然而,火爆的背后也危机四伏。彼时,站在体育教培行业风口的跆拳道,吸引了大量“不太懂体育”投资者的涌入,也逐渐出现了“小、散、乱”等良莠不齐的问题。
二、风口过后,行业必将洗牌
火了二十几年的跆拳道,还是迎来了动荡的市场“重塑期”。
一方面,中国跆拳道队在东京、巴黎连续两届奥运会都未能如愿摘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项目的公众关注度;而散打、拳击等格斗类“新项目”的兴起,也分流着原本应该属于跆拳道的受众群体。
另一方面,教育体系的持续改革也影响着课外培训市场的格局。许多原本选择跆拳道的青少年学员不得不放弃体育兴趣班,将更多时间投入学科补习班。
学员低龄化,成为了体育教培行业不得不面临的现实。
更令人深思的是,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里,本该与足球、篮球、乒乓球一较高下的跆拳道,最终被归为“新兴体育类运动”,与轮滑、滑板、独轮车、飞镖等共同出现在第六类运动中。
某种程度上,这个归类也折射出了跆拳道在大众认知位置中的微妙转变——曾经风靡一时的跆拳道,似乎真的在被一步步边缘化。
多家跆拳道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十年前,小学生占了跆拳道培训的近七成,而到了今天,因为小学生的学业压力持续加剧,跆拳道馆被迫“向下兼容”,幼儿学员比例已升至近七成。
学员年龄区间下滑的背后,也是家长需求的转变。当下,家长对待兴趣班的态度越来越理性,甚至愈发“功利”,不再满足于孩子“有东西学”,而是更看中项目的性价比、实际效果和长期价值,要求必须“学有所值”。
这样的背景下,过去那些急于扩张、不重视教学质量的跆拳道馆率先迎来了倒闭浪潮——以河南为例,仅洛阳市,就有近半数的跆拳道机构因经营不善被迫关门。甚至个别道馆、俱乐部,在最火爆的暑期也只收到个位数的学员,经营状况岌岌可危。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多家跆拳道机构倒闭、老板“跑路”的消息,在媒体持续曝光和舆论发酵中不断放大,削弱了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
“看见跆拳道招生广告就露出鄙夷的眼神”,是一线从业者的真实反馈。
三、规模扩张后,价值深耕成为出路
信任危机的蔓延,不仅加速了市场洗牌,也为整个跆拳道行业的未来打上了一个问号。
倒闭潮下,道馆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是像韩国一样,开“小而美”的工作室跆拳道馆,还是效仿美国,开发一场地多用的综合性体能训练俱乐部?
从多位稳健运营的道馆负责人口中,我们听到了更具中国本土特色的生存思路:深刻洞察消费需求、打造差异化课程产品,以及最为关键的一环——保持良好的现金流管理,才是穿越周期、稳健发展的根本。
马勇就曾经历过“断臂求生”的困境。大学毕业后,他仅用一年时间就在山西太原开出了7家校区,然而,错把预收款当收入的经营模式,让他在2017年末就面临着资金链问题。
为了高质量存活,他果断关停了4个校区,并重新审视产品,定下了“科学经营、稳健盈利”的新方向。
“表面上大家是缺乏招生能力,实际背后是经营问题。”重新出发后,马勇将道馆定位于周边中高端消费人群,只做跆拳道产品,且客单价提升至200元以上。他所锚定的,正是这帮新中产、高认知的家长们。
“技能本身不值钱,体育培训卖的是背后的教育。这些家长更关注的是,体育能给孩子今后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品质。所以,我们所有努力都是围绕同一个使命展开——培养自信,阳光,勇敢,坚毅的未来领袖。”
同样是在2017年末,刘青松也遇到了他的事业转折点。那时,他所在的震威体育直营着61家校区,一度逼近上市。临门一脚之际,他们主动选择放缓脚步,专注服务品质,想坚守“为国家树人才”的初心,坚持长期主义活下去。
如今,震威体育还运营着22家道馆,以跆拳道为核心,将衍生服务做到了极致。刘青松说:“我们不仅教技能,更是从‘学员’到‘会员’的服务逻辑转变。”
课程上,他们融合了教育学、少幼儿心理疏导等内容,把军事训练元素也融入其中,为小学学员提供校考体育提分、初中学员提供中考体育、高中学员提供体育单招等刚需服务,并提供学业规划等增值服务,系统提升学员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
不仅如此,他们还将会员服务延伸至训练场外:定期在节假日组织读书分享会、沙龙等文化活动,强化归属感;考虑到双职工家庭的现实需求,与当地图书馆合作,在场馆内设立“阅读驿站”,提供课后私塾型托管与心理疏导服务等。
这些用心到细枝末节的服务不仅增强了会员粘性,也让道馆真正融入家庭与孩子的日常成长场景中,完成了从“单一培训”向“综合教育服务”角色的转型。
河南洛阳市精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邓教练,从事跆拳道一线教学已有17年。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他们的课程中也融入了新元素。
邓教练坦言:“从学员的角度看,再好的运动也会枯燥,所以我们加入了体适能和跑酷,解决孩子的兴趣问题。从家长需求入手,还加入了中考体育项目等刚需,让训练更有实用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邓教练的俱乐部中,许多已升入初中、高中的老学员,还会定期回来练习。在他看来,人格教育和价值观的引导才是体育培训中最重要的,“这个年龄段回来,也不是为了学技术了,更多是释放学业压力,在坚持中培养心理上的韧劲。”
尽管外界常常唱衰跆拳道行业,但精英俱乐部还是靠着“老带新”的招生模式,在今年暑假仍收到了700余份报名。没有过多的技巧,他们的秘诀就是把功夫用在日常:长期高质量的家校沟通,才能换来消费者真金白银的信任。
四、跆拳道的命运,能教给其他项目什么?
北京体育大学副教授、北京市跆拳道协会大众委员会主任颜红伟认为,如今的跆拳道正处于项目重塑“共生竞争”的变革期。
过去,由于行业规范不足、技术体系与教学质量的不完善,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大众道馆数量上的增长,却也带来了更多危害。
“扎实的教学能力是根本,但教学只是基础,道馆作为商业体,运营能力才是决定能否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颜红伟强调,从业者既应该具备基本的商业知识,也要有产品价值延伸、构建综合服务能力的视野。
更重要的是,必须回答这样一个根本问题:跆拳道究竟能为孩子带来什么?
无论哪一种项目,能培养出世界冠军的,只有极小数中的小数。体育培训的意义,更多在于引导孩子们养成终生体育的生活方式,在忙碌的学习、工作之余解压——从体育运动中领悟到的韧劲与迎难而上的精神,才是陪伴一生的财富。
凯兴资本合伙人、体育产业知名观察员辛颖坦言,“如今的大众跆拳道行业面临着价值回归。”行业内不少传统产品急需升级,但是很多人仍将大量的精力放在营销端,一门心思找销售技巧。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能带来一定的流量和销量,可绝对不是长久之计。
只有走产品驱动型的机构,才能在竞争里活下去。在辛颖看来,这里的“产品”,首先是把跆拳道培训的课程进行升级,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用户供给更有价值的产品,如果核心跆拳道培训产品做好之后,则可以不局限于课程本身,还可以拓展到综合体能、专项体能、体育装备、研学活动、营训产品、赛事等等。
如今的家长们,早已不满足于单一的项目培训,而是希望孩子能有更全面的发展。
换句话说,当下的用户已经分层了、分类了。他们的需求更加的精准,追求的也不再是“百货大楼”罗列式、浅层的、一个课程搞定一切的体育培训,而更倾向于“专卖店”式的精准的、专业的、俱乐部会员式的服务。
这意味着,跆拳道培训机构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一招吃天下”,而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员,提供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比如,针对低龄儿童,多加入趣味游戏;对于青少年,提供更专业的品势教学、竞技实战等;对于成年人乃至学生家长,开设以强身健体、放松为主的课程……
这不单是跆拳道活下去的路,更是所有体育培训项目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将选择的路。
从一线从业者反馈的数据看,大众跆拳道并非如不少媒体所言“不行了”,只是作为最早一批的外来体育项目,在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周期后,自然而然进入了更加理性和细分的“重塑期”。
或许,在规模上,跆拳道不再像之前那样疯狂扩张,但用户黏性更强、盈利模型更健康——这才是体育教培走向下一阶段的真正模样。
那些因为经营问题放弃跆拳道,掉头追逐其他“风口”体育培训项目的从业者,如果还抱着传统的思路经营,那即便在短期内能吃到红利,从长远来看,仍然难逃关门歇业的结局。
对市场而言,跆拳道成熟的培训体系、独特的亚洲礼仪文化以及奥运项目身份,依然是家长们优先考虑的体育培训选择。与此同时,最早一批科班出身、带领孩子们征战赛场的教练,也逐渐从“竞技成绩说话”的评价标准,转向更加注重综合素质与成长价值的“育人”理念。
跆拳道乃至整个体育培训行业的未来,从不在于盲目追赶风口、挣快钱,而在于能否真正回归教育的本质、实现价值的重塑。从业者们不仅要懂教学,更要懂人;不仅能招生,更会育人。
只有从“卖课”转向“育人”,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体育培训才能真正跨越周期,成为陪伴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