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6 日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超谈ChaoTalks,作者:超谈ChaoTalks,题图来自:AI生成

OpenAI越来越擅长发布爆品,前几天Sora App才刚上线就立刻引爆全网:几行提示词,就能生成看似专业的视频。朋友圈里一片惊叹,资本市场也跟着沸腾。

但冷静想想,它能立刻颠覆影视工业吗?还是更多像个炫酷的玩具,用来展示未来可能怎样?

很多人被Sora的视频生成技术炫到了,却忘了一个现实:炫 ≠ 生产力

过去两年,AI的应用场景几乎都指向一个关键词:省钱。

  • 客服:用AI减少人工成本。

  • 销售:用AI写邮件、跑客户,效率高了,人少了。

  • 办公:自动生成会议纪要、文档和代码片段。

这确实让企业老板们高兴了一阵,但这些改变本质上其实都是降本增效。

AI帮企业节流,却没有创造新的需求。可是GDP增长靠的是新增消费和投资,不是账面上的“少花点钱”。

经济增长的逻辑很简单:要么更多劳动,要么更多资本,要么效率提升。AI理论上能提升效率,但现实是:

  • 绝大多数企业用它来裁员、缩减预算。

  • 芯片和云服务商吃下了真金白银,应用层却很难交出亮眼的ROI。

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像是:财报好看了,但GDP没有明显变化。

2018~2024年世界GDP年化增长率

历史向来喜欢重复自己,这也不是第一次科技革命与GDP发展脱钩。

  • 电力刚出现时,人们为电灯能够被点亮而感到兴奋,但实际生产效率并没有立刻起飞。直到几十年后工厂流程大规模重构,经济才真正飙升。

  • 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大家觉得互联网会改变一切,结果是真正的红利要等到十年后移动互联网出现和成熟后才兑现。

  • 加密货币市值如日中天,大饼稳居12万美元之上,但仍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微乎其微。

AI今天的处境,很可能正是电力刚发明时的阶段。

人类对科技有一种集体性的执念:为了发展科技而发展科技。

大家喜闻乐见讨论的是AI能不能画画、能不能拍片,而不是它能不能拉动消费、能不能创造新的需求。

这种集体狂热,被资本市场迅速放大。结果就是:技术的demo,被包装成了经济的突发繁荣。

风险预警

今天的股市,已经把AI的未来演绎成了现实。英伟达、微软这些AI龙头的股价,一路飙升,仿佛每天生产效率都在翻倍。吃尽红利的黄教主甚至发明出来OpenAI、甲骨文、英伟达的自循环飞轮,每天在美股表演左脚踩右脚升空的梯云纵。

但我们冷静下来想想,如果五年后AI依旧主要停留在帮企业省点钱的初级阶段,那这背后的万亿美元投资,该由谁来买单?

市场不会永远沉浸在故事里。

当利润兑现不了预期、当生产率数据依然停滞,资本市场迟早会醒过来。到那时,一场大规模修正就是必然。

就像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一样,狂欢过后,只剩冷清。

结语

理论上来说,AGI不是骗局。

但它更像是一个精致的未来预告片,而不是现实经济的增长引擎。

我们可以为技术本身喝彩,但不能忘记GDP要靠真实的消费、投资和生产效率买单。

今天的市场估值,把过多的希望寄托在AI身上。等热度褪去,可能会发现,这场狂欢只是昨夜KTV里溢价翻倍的黑桃A,留给我们的只有失落和遗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超谈ChaoTalks,作者:超谈Chao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