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8 日

兴银理财注册资本翻倍银行理财子公司或迎增资潮

【来源:东方财富】

  兴银理财日前发布关于增加注册资本的公告,成为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中首家突破百亿注册资本的机构。今年以来,高盛工银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杭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相继推进增资。业内专家指出,未来几年,随着理财行业管理规模稳步增长、客户结构日趋多元、净值化产品体系进一步完善,银行理财子公司可能迎来新一轮增资潮。

  兴银理财注册资本增至百亿

  10月9日,兴银理财在官网发布公告称,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兴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变更注册资本的批复》,该公司以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方式增加注册资本50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变更为100亿元人民币,已于2025年9月30日完成工商变更登记。

  作为兴业银行全资发起设立的理财子公司,兴银理财是国内首批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之一,于2019年12月19日正式开业。

  凭借稳健的规模增长,兴银理财已稳固跻身行业头部阵营。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国内管理产品规模超2万亿元的理财公司仅有2家,兴银理财位居第二,仅次于招银理财。再向前追溯,2021年末,该公司在行业内的排名尚处于第五位;2022年末,公司理财规模较上年增长17.21%至2.09万亿元;2023年末,兴银理财规模达2.26万亿元、跃居市场第二位。

  进入2024年,兴银理财规模增长则略显疲态。根据兴业银行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其管理规模同比缩减近800亿元至2.18万亿元。但这一规模增长的颓势在今年上半年再度扭转。截至2025年6月末,兴银理财管理产品规模23155.77亿元,较2024年末的21775.82亿元增长了6.34%。其中,固定收益类产品规模从2024年末的21516.07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的22738.72亿元;混合类产品规模近乎翻倍,从2024年末的177.92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的349.32亿元;权益类产品规模相对稳定,2025年6月末为67.32亿元,与2024年末的67.93亿元基本持平;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规模则大幅收缩,从2024年末的13.89亿元降至2025年6月末的0.41亿元,不过该类产品在整体产品规模中占比较低。

  年内多家理财子公司增资

  在兴银理财之前,今年已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增资。

  7月11日,浙江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变更注册资本的批复》,同意杭银理财增加注册资本20亿元,由10亿元变更为30亿元。另据天眼查信息显示,杭银理财注册资本目前仍为10亿元,该增资尚未完成工商变更登记。

  在此之前,3月17日,金融监管总局批复同意高盛工银理财增加注册资本3.5亿元,由10亿元变更为13.5亿元;2月18日,金融监管总局批复同意施罗德交银理财增加注册资本2亿元,由10亿元变更为12亿元。天眼查信息显示,上述两项增资分别于4月1日和4月14日完成工商变更。

  记者根据Wind数据梳理国内32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情况发现,国有大行旗下理财子公司整体注册资本较高,工银理财以160亿元居首,建信理财为150亿元,农银理财为120亿元,中银理财为100亿元,中邮理财和交银理财均为80亿元。

  股份制银行旗下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多在50亿元左右,如信银理财、光大理财、民生理财、广银理财、浦银理财、平安理财均为50亿元;招银理财于2022年通过引入摩根资产管理作为战略投资者,将注册资本从50亿元提升至约55.56亿元;华夏理财注册资本30亿元,浙银理财、渤银理财、恒丰理财均为20亿元。

  城农商行旗下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普遍在10亿元至30亿元之间,目前仅上银理财为30亿元。除了杭银理财外,北银理财此前也显露增资意向,2023年10月,北京银行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向北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增资的议案》,尽管议案早获通过,但北银理财的增资始终没有进入实操阶段,截至发稿,其注册资本仍为20亿元。

  中外合资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均低于15亿元,除了上述两家今年已完成增资的公司外,贝莱德建信理财为14亿元,汇华理财、法巴农银理财均为10亿元。

  从近年来增资情况看,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因初始资本充足鲜有增资,兴银理财是股份制银行中首家注册资本超百亿的机构,城商行集中在20亿元至30亿元区间,中外合资机构则在10亿元至15亿元区间小幅补资。

  新一轮增资潮或至

  “今年以来理财子公司增资频现,反映出理财市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特征。”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一方面,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理财子公司普遍加大净值化转型投入,包括建设投研体系、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以及优化内控合规体系等,这些都需要持续的资本支撑。另一方面,在市场波动有所加剧、产品收益承压、客户赎回压力上升等背景下,增资也有助于增强资本实力、稳固市场信心。

  杜阳表示,从机构类型看,不同理财子公司的增资诉求存在明显差异。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通常资产管理规模较大、业务链条较广,增资主要着眼于提升主动投资能力和全国性布局,强化差异化竞争优势;城商行、农商行理财子公司增资更多出于补充资本、满足监管指标以及支撑区域扩张与产品创新需要;中外合资理财子公司则多基于战略性考虑,增资既是外资股东继续看好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潜力的体现,也有助于提升在产品创新、投资研究及全球资产配置方面的竞争力。

  近年来,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管理规模持续攀升,在银行理财市场中的占比持续提升。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5年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30.6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38%,同比增加7.53%;理财公司理财存续规模27.4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44%,同比增加12.98%,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89.61%。该机构此前发布的年度理财报告显示,2022年至2024年年末,理财公司理财存续规模分别为22.24万亿元、22.47万亿元、26.31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9.36%、1.01%、17.09%,占全市场的比例分别为80.44%、83.85%、87.85%。

  杜阳认为,未来几年,随着理财行业管理规模稳步增长、客户结构日趋多元、净值化产品体系进一步完善,理财子公司可能迎来新一轮增资潮。一方面,监管趋严带来资本补充压力。理财子公司须符合《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净资本与风险资本准备的要求,随着风险资产多元化,增资成为顺应监管方向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战略升级与多元布局对资本规模提出更高要求。理财子公司正加快向机构投资、养老理财、绿色理财、国际化投资等新领域拓展,需强化资本后盾以应对市场不确定性与产品创新风险。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