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量金融学(二):AI投放就能“稳赚不赔”?
【来源:虎嗅网】
AI投放之前已经聊过了几次,核心结论是:
1. AI投放是美化后的词,其实就是一堆规则叠在一起;算法工程师的工资是买量员好几倍,只要你够便宜就不会失业;
2. 平台是最有动力做这个的,边际成本低,做成了收益能翻好几倍;平台的算法一直在变,如果外部做AI投放,那就要随着变化一直学习最新策略,成本很难控制下来;
3. 大甲方可以做一些自动化投放系统,用来提高效率,但系统的运维成本并不低,小公司可以做批量发布和数据拉取,外面买的话,前几年是5—7万一年,现在应该更便宜;
这三点已经很透彻了,如果用金融行业的例子,能看得更清楚,甚至能看到终极形态,所以再来聊一聊。
量化交易是啥
量化交易的定义百度可以查到,不多赘述。
在国内,量化交易这个词,是随着DeepSeek爆火被大众知晓的。
其实,早在1969年,全球首支量化基金就成立了,这个东西已经发展挺长时间了。
到现在,每家投资机构都有自己的量化交易系统,并且只要下载了APP,群众也能直接使用。
没错,你下载个炒股APP同花顺,就能直接用量化!
这就好比买量平台不断降低上手难度一样,都是为了让更多“散户”入场。
炒股APP进去后有一个叫条件单的地方,比如你可以设置某数字厂股票,低于10元买入,高于11卖出,这就是最简单的量化,是不是跟你投放系统里面用预算出价规则集一样?
当然了,上面举例只是为了让大家看明白,真实的量化交易规则、公式会更复杂,参考的指标也会更多,但本质还是一堆预测数据和规则集。
稍微复杂一些的例子:
量化交易所可以用卫星监测天气和降水量,结合所有历史数据预估粮食产量,来预测粮食期货的涨跌;还可以卫星看沃尔玛停车场数量,根据客单价计算营收,从而决定股票买入抛出。
我整理了下量化交易的核心特点(不想动脑的看加粗的几个词就行):
数据驱动:以大量历史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市场价格、交易量、财务数据等,寻找市场规律。
数学模型:运用统计学、机器学习、金融工程等方法构建模型,预测市场走势或发现套利机会。
程序化交易:通过计算机自动执行买卖指令,提高交易效率,减少情绪干扰。
风险控制:内置风险管理机制,及时调整仓位或止损,避免巨额亏损。
套用到买量中,这4个因素也都占了。
不过,买量市场中把这些因素运用到极致的,是平台。
平台是买量金融中唯一的大庄家!
其他玩家,不管大大小小的甲乙方,都是散户。
庄家随随便便动一动手指头,把算法模型一改,散户做的量化就失效了。
庄家通过数据驱动收割散户,散户妄想通过数据驱动在平台上套利。
买量市场里,散户没有庄家的数据全,毕竟你的数据都是人家给的,很多数据都不提供,很多API接口有门槛,这你怎么搞精确的数据模型?
所以散户只能在程序化交易和风险控制里面搞搞条件单,把这个包装成AI投放去搞诈骗。
时间长了,一定会被识破。
量化居然会破产
那么量化是不是战无不胜?
当然不是,不然这几家量化交易商早都成世界首富了,其他交易所以及散户也别玩了,大家都去搞量化。
量化的好处是,可以解放人力,规避情绪,通过预测概率获取利润。
坏处也有,因为放大了杠杆,纯粹程序化交易,如果碰到黑天鹅事件,几天内就能直接破产。
还有,量化交易员不小心输入一个错误数字,就能带来巨额亏损,人不是机器,总会犯错,这也避免不了。
金融历史上,有很多量化公司就是因为杠杆太大、黑天鹅事件、规则集过时,最后倒闭的。
我国每年能死几百家量化,感兴趣的大家去搜搜。
翻译成买量员能听懂的就是,某数字厂自动投放+账户共享钱包一天乱花1000万以上,这事故可以让你直接失业,同时让公司利润受损。
最后听说金额打了个折返回到账户里面,不能提现,要当成广告金在规定日期内花完。
能给平台连续贡献流水的大客户,才能有这样的待遇,如果是家小公司,返还比例打骨折,甚至装死不鸟你,你也没招。
你犯的错,别人买单,凭啥?
有自动投放系统的公司,都吃过这样的亏,只是看最后金额多少罢了。
要是放在金融世界,是根本没有返还一说的,量化交易+高杠杆,一旦出错,自己破产认栽。
再举一个更具说服力的例子:
疫情前,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大家收入也在涨,没有人觉得自己未来会失业,所以年薪30万,就敢贷款买总价600万的房,杠杆上得贼大,现在房价跌了,收入跌了,非常难受,可能白干十几年。
更有一些炒房客和开发商,抓住政策漏洞搞“量化”,收首付款,债务打包成债券集资,再圈地盖楼,无限套利循环,最后搞得一大堆烂尾楼,现在整个行业都搞崩盘了。
知道这些有啥用?
大部分人不太懂买量,因为他们没上手干过,但他们大概率买过股票基金,甚至炒期货买币,再不济黄金总买过吧。
买量跟金融投资相似之处非常多,有时候要顺人性,有时候要逆人性,都需要搞数据分析,操作人员都容易挨喷。
跟不太懂市场的人合作,有很多情况下需要你说服对方,如果用买量理论跟他们解释,还是挺困难的,对方可能听不懂,懂了内心不一定认同。
但你用金融投资相关的来给他们解释,比如老板看到某数字厂AI投放很焦虑,用专业知识解释对方听不懂,但你结合金融条件单,以及量化交易给他解释,对方几乎秒懂,并且认同的概率挺高的。
职场中,能把事情用大白话解释清楚,能说服别人,能调动更多资源,也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AI投放的终极形态
当下环境是量化交易发展50多年后的情形,可以借此推演一下AI投放的终极场景。
理想情况下,买量员+AI根据大盘数据、竞争对手同时段投放素材数量、用户互动转化高的素材等数据计算出最优投放策略,人为给定清晰的每日消耗与KPI目标,配置上复杂的加减预算出价、自动发布与关闭的规则集,这样一个人就能搞定整个项目的买量工作。
素材方面,用AI实时监测并收集市场上当下的热点,以及竞品最新验证过的素材,自动总结核心爆量要素并预测热点有效时长,创意人员根据爆量要素完成创意输出和对接。
好了,梦做完了,该醒醒了。
上面的过于理想化了,并且这些事情边际成本都非常低,要知道,边际成本低的事情,资金庞大的巨头最有优势,他敢无上限投入资源,你总资金量才多少,跟大庄家打?
所以我预测,AI投放一定是平台做出来,而且每个平台策略都不一样,甲方的那些看上去贼牛X的,大多是年终汇报PPT,或者炒股用的。
素材分析这些,三方工具比如App Growing搞不好跟平台比会有优势,至于创意产出和对接嘛,我自己天天跟设计师吵架,AI去了能吵赢?
再来看AI输出创意,目前的AI剪辑就是这个3秒、那个3秒,胡拼乱凑,未来AI可能根据画面反推提示词决定拼接策略,不过实践过的人都知道,中间的不可控因素实在太多了,要数次抽卡+人工筛选,最后还是要人完成剪辑包装,全AI流程还很遥远。
买量员如何应对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就算AI投放成熟了,也还是要买量员来制定策略,并且,这个岗位对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要懂买量的基础原理、算法博弈、市场趋势、用户喜好变化、数分公式和基础代码等等,所以我之前说未来优秀的买量员更贵。
那么入门买量员是不是都会被淘汰呢?
会淘汰一部分不持续学习的,其他持续提升自己的薪资也会变高,因为杠杆放大了个人能力,但注意,放大是优点和缺点同时放大,蠢货用量化只会放大自己的愚蠢。
金融行业中的量化交易员一般被称为“宽客”,大多来自于哈佛、斯坦福、清北等顶级名校中的顶级天才,美国顶尖宽客的平均年收入为5.7亿美金。
看到这个我就放心了,顶尖人才,都会去干金融的,现在就业形势不好,也没见清北的来干买量,但是去平台优化算法的是肯定有的,而且会越来越多。
最后随便聊几句,国内与海外的量化策略,差别非常大,中国股市波动率是美国的3倍以上,中国股民的每日交易频率也是美国的好几倍,你要把美国市场的量化策略拿到国内,恐怕当天就能破产。
金融行业总结的经验,在中国搞量化,比在美国难多了,中国人太聪明,同时也太损失厌恶了。
这一点跟买量平台居然完美匹配,在国内一天广告调好几次,到海外平台,好几天调一次都可以,如果想用一套策略搞全球,那会死得很惨。
精彩,太精彩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游戏马可听,作者:游戏马可听,第一篇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