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融结合 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期货日报网】
三大行业协会共话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
近日,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分论坛暨第十七届期货高管大会在京举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朱景兵、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矿石原料部主任戚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主任范敏在会上就“新发展格局下有色金属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践与展望”这一话题展开探讨。上述嘉宾一致认为,期货市场通过价格发现、风险管理等功能,正成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提升有色产业风险管理能力
朱景兵在会上表示,今年1—9月有色金属行业运行平稳,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十种有色金属产量6125万吨,同比增长3.0%,呈现“传统工业金属偏强、新能源金属低位运行、贵金属大幅走强”的格局。
期货市场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挥发现价格、管理风险及配置资源等功能,对稳定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商品流通及服务保供稳价发挥了积极作用。朱景兵表示,第一,期货品种体系不断健全,覆盖产业链程度逐步加深。目前国内期货交易所已上市13种有色金属期货,并配套相应期权工具。第二,市场规模全球领先,影响力稳步提升。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场内商品衍生品市场。第三,产业参与度不断加深,套期保值渐成常态。期货价格深度嵌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有色金属期货帮助企业平滑利润波动、锁定经营成本,增强了抗风险能力。第四,风险防控体系稳健,市场运行平稳有序。第五,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联合交易所推动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
当前,有色金属行业面临资源安全、绿色转型等新挑战,期货市场服务有色金属行业需要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针对未来发展,朱景兵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持续完善有色金属期货产品体系,更好满足实体产业发展需。二是加强产业服务,助力增强有色金属产业链韧性。三是强化期现结合,推动更多实体产业用好期货工具。四是准确了解政策导向,与部委、协会同向发力,共同促进有色金属行业高质量发展。
钢铁企业期货参与度显著提升
戚斌介绍,随着钢铁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已形成“供方众多、需求者众多、产销量巨大”的市场格局。从2009年开始,钢铁相关期货品种逐步上市,截至目前已有9个钢铁相关期货品种和4个期权品种,主要品种交易规模始终保持世界第一。
戚斌表示,近年来钢铁行业最显著的变化是产业参与期货程度逐渐提高。“2022年我们做课题时发现,国内钢铁期货市场主要是与金融资本相关的参与者。现在来看,过去根本不愿参与期货的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已开始参与,且参与程度比较深。”他说。
当前钢铁行业面临需求低迷和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双重压力。戚斌建议,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钢铁生产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成本,继续优化规则,提高合约连续性,并加强市场监管,持续保持对违法违规行为的零容忍和高压态势,促进期货服务实体经济在钢铁行业取得新的突破。
石化行业产融结合迈向深度协同
范敏表示,“十四五”以来,石油和化工行业产融结合已从初步探索迈入深度协同新阶段。期货市场功能作用发挥更加充分,风险管理、融资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取得很大进步。
范敏介绍,2024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营业收入16.28万亿元,利润总额7897.1亿元,分别比2020年增长46.9%和53.2%。在风险管理领域,期现融合已形成规模化实践。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石化板块样本上市公司中50%长期开展套期保值业务,不少产业客户通过原油、塑料、聚酯等期货交易实现正损益。
范敏认为,尽管近年来产融结合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当前石化产业在利用期货市场方面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产业参与结构不够均衡,龙头企业直接利用期货市场能力较强,而众多中小企业参与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二是风险管理工具体系不够完善,重要能源期货品种如液化天然气等尚未上市。三是品种功能发挥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随着产业规模的提升和交易模式更趋复杂,期现结合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十五五’是我国石化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变强的关键期,面对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期货市场体系,为中国石化产业在全球竞争中行稳致远保驾护航。”范敏提出六点建议:一是增加市场供给,完善风险管理工具体系;二是深化期现结合市场建设;三是深化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定价影响力;四是优化产业服务,提升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五是强化政策协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六是促进期现人才融合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