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做市业务质效提升
【来源:期货日报网】
《期货做市交易业务管理规则》筑牢市场根基
10月31日,中期协发布《期货做市交易业务管理规则》(下称《规则》)。作为我国期货行业首部做市业务专项管理制度,《规则》将于12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期货做市业务迈入“制度护航”的新阶段。《规则》紧扣强监管、防风险和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既回应了市场对完善流动性形成机制的迫切需求,更构建了“风险可控、效率提升、功能适配”的制度框架。
三大维度构建做市业务全链条规范体系
《规则》的出台是基于做市业务多年的实践沉淀,结合当前的行业发展阶段与监管目标而形成的系统性设计,其核心逻辑可概括为“补位、协同、平衡”三大维度,精准回应市场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是制度补位:填补专项监管空白。自2017年豆粕期权上市以来,期货行业依托风险管理子公司,逐步形成做市商群体,但长期缺乏统一的专项制度规范。此前,监管主要依赖交易所做市商管理指引,存在“品种监管分割、风控标准不一”的问题。《规则》通过六章全链条设计,首次明确展业前提、交易规范、风控要求等统一标准,构建起覆盖前中后台的制度闭环,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监管碎片化难题。
二是监管协同:形成多维共治格局。做市业务的跨市场属性决定了单一监管主体难以有效防控风险。《规则》确立了“中期协统筹、交易所一线、证监会指导、派出机构协同”的监管架构,这种协同机制针对性地解决了此前在做市业务中存在的“监管重叠与监管真空并存”的难题。《规则》要求机构按月报送跨市场持仓数据,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形成“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追责”的监管链条,可实现协同监管效能的最大化。
三是实操平衡:刚性底线与弹性空间结合。《规则》明确了一些做市业务的刚性底线,包括明确禁止做市业务外包、确保业务独立和有效隔离、做市交易岗和风控岗不得互相兼职、每季度至少一次压力测试等,确保风险防控的严肃性。同时,也预留了一些弹性空间,包括不强制要求按品种制定对冲策略、做市与其他业务资金隔离,允许风控人员和技术人员跨部门履职等。这些规定既充分尊重了机构间的差异,又为技术创新预留了空间,彰显了“监管底线与行业实际”的平衡。
三重价值激活期货市场生态
《规则》将通过机制完善实现“流动性提升、风险缓释、功能深化”的链式反应,为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制度动能,精准契合做市业务提高市场定价效率的核心目标,深化期货市场服务实体功能的发挥。
一是优化流动性供给结构。做市商作为流动性“稳定器”,其规范发展直接影响市场定价效率。《规则》要求期货做市机构开展做市业务,应当以提高市场定价效率、促进交易达成为目的,要为市场提供真实、有效的流动性。这有利于推动流动性从“集中于成熟品种”向“全品种均衡分布”转型,进而优化市场流动性结构。
二是构建全流程风险防控网。做市业务的独特属性使其成为风险易发领域。《规则》要求建立“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处置”的风控闭环,同时健全机构做市业务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可以有针对性地防控一些核心风险,比如策略失效风险、人员道德风险等,也可防范操作风险、技术风险等其他方面的风险,构建全流程的风险防控网络。
三是深化期货市场服务实体功能的发挥。期货市场的核心功能之一在于服务产业风险管理,而该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市场有充足的流动性和较高的定价效率。而做市商正是市场流动性的提供者,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连接期货市场与产业的关键纽带。正是有赖于做市业务,期货市场才能更好地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机遇与挑战并存
《规则》的发布实施对期货做市机构的资本实力、技术能力与合规水平提出差异化要求,这将打破行业原有竞争格局,引发“分化加剧、提质增效”的行业变革。
头部期货公司面临技术与服务双轮驱动的扩张机遇。头部期货公司将依托资源优势抢占市场先机,其做市业务边界有望进一步拓展。同时,在技术升级上,头部期货公司正利用自身的资本实力,通过AI等技术与策略及风控的融合来加速构建技术壁垒,进一步拉大与其他公司的技术差距。
中小期货公司面临合规成本上升与差异化生存挑战。中小期货公司面临做市业务“合规投入增加”与“盈利空间压缩”的双重压力。《规则》规定做市业务不能外包,不能与第三方合作,要求做市机构设立独立做市部门、配备专职风控人员、确保做市业务与其他业务的隔离等,这对中小期货公司构成显著压力。中小期货公司必须找准定位,寻找细分市场机会,实现差异化生存。
对行业生态而言,未来有望实现从“规模竞争”到“质效竞争”的转型。《规则》有望推动行业做市业务评价体系的转变。此前,机构多以做市品种数量、成交金额为核心指标。《规则》对做市品种评估机制、做市策略管理、信息技术系统、风险监测指标、资金流动性等作了一系列的规定,目的就是要提升机构做市能力,提高机构做市质效。因此,未来做市业务可能会从“规模竞争”向“质效竞争”转变,这将进一步优化行业生态,推动做市机构的转型,使做市业务真正成为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抓手之一。
《规则》的出台,既是对过去8年期货做市业务实践的经验总结,更是对未来市场发展的制度赋能。通过“全链条规范、多维度协同、差异化适配”的制度设计,既守住了防风险的底线,又打开了促发展的空间。头部期货公司可借此实现规模化扩张,中小期货公司可通过差异化寻找生存路径,最终形成“监管协同、风险可控、高质高效”的做市生态。未来,随着《规则》正式实施,中国期货市场的流动性形成机制将更加完善和成熟,将为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提供更坚实的支撑。(作者系南华期货指数发展部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