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9 日

知名棉企15亿元风险对冲计划的背后:价格显著波动下的必然选择

【来源:东方财富】

  一笔总额最高达15亿元的套期保值计划,将棉纺产业在价格波动中的生存之战具象化。近日,新疆赛里木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赛股份)发布公告,拟提请股东大会审议其子公司开展期货、期权套期保值业务,其中期货业务占用保证金上限高达8亿元,期权业务权利金与保证金上限为7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巨额资金的背后,是棉纺产业在复杂多变的宏观与产业环境下,为锁定经营利润,寻求“确定性”而作出的抉择。

  对此次大手笔布局套期保值,新赛股份在公告中明确表示,近年来,受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公司原料采购、成本管理和产品销售面临较大挑战。其子公司计划在郑商所、大商所开展棉花、棉纱、豆粕、豆油等相关品种的套保业务,旨在“有效控制产品价格波动给生产经营带来的风险和影响”。其2024年净利润亏损2.44亿元的状况,也印证了这一压力的现实存在。

  “新赛股份的举动是当前棉纺及农产品加工行业应对价格波动风险的典型举措。”格林大华期货研究院纺织品研究员王子健在接受期货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行为深刻反映了行业共性。

  面对市场挑战,同行业企业也在积极行动,通过期货、期权等工具稳定经营。

  早在今年7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冠农股份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及子公司2025年度计划开展的套期保值业务,预计动用的交易保证金和权利金总额度不超过4.856亿元。

  冠农股份期货部主任彭黎虎表示:“在公司的收购加工和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下,通过借助期货套期保值功能进行科学套保,有助于平滑企业长期经营曲线,从而实现企业在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之前,冠农股份的实践案例充分证明了套期保值的价值。2024年10月,其子公司银通棉业计划采购皮棉300余吨,并在CF405合约价格为15000元/吨附近时建立多头头寸,最终成功在高基差时期锁定较低的采购基价,为后续销售做好了价格准备。

  王子健表示,棉花作为国际贸易主流的大宗商品,其价格走势深受宏观经济、海内外政策及自身基本面等多重因素影响。随着产业链企业对风险管控认知的深化,利用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已从一种可选项逐步变为一种必选项。“从早年期货套保,到2016年前后基差贸易成为主流,再到近年来含权贸易规模扩大,整个行业的风险管理手段正在不断地丰富和深化。”王子健说。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新赛股份等企业感到经营压力,乃至需要投入数亿元资金“上保险”?

  王子健分析认为,当前宏观与产业环境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在宏观层面,美联储降息节奏存变数等,构成了复杂的外围环境。

  而在产业层面,波动之源更为具体。“新疆棉花种植补贴政策即将发布未来3年的具体方案,这直接关系到棉农的种植意愿和最终的产量与价格。”王子健表示。与此同时,纺织环节的格局已变:新疆纱厂凭借政策与成本优势,产能已跃居全国首位,形成了独特的“新疆价格”竞争力,这也使得内地纺织厂对原材料成本的变动更为敏感。

  此外,终端市场的演变也不容忽视。“成衣产品功能性与差异化程度提升,化纤替代品日益丰富,对皮棉消费形成持续冲击,同时产业季节性特征正在弱化。”王子健表示,这一切都使得郑棉期货价格面临更多元、复杂的影响因素。

  “这种新变化,对产业链企业的风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王子健表示。

  面对愈发复杂的市场,企业的避险工具也在迭代升级。新赛股份的公告,明确将期权与期货并列,并设置了7亿元的额度,显示出对非线性风险管理工具的重视。

  “展望未来,棉花行业利用期货期权进行套保将面临多重机遇与挑战。”王子健建议,企业可充分利用期权工具的灵活性来管理风险,“例如,通过买入看跌期权锁定销售最低价,或买入看涨期权控制采购最高成本,在支付一定权利金的前提下,不仅能有效对冲现货市场风险,还能保留在价格向有利方向变动时的部分收益”。

  “随着市场不断地发展,农业企业对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正朝着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方向迈进。企业需要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优先选择与经营周期匹配的合约要素,并动态跟踪市场调整策略。”王子健说。

  新赛股份的高额套保计划,是当前农产品加工行业在价格波动中追求持续稳健经营的一个缩影。从新赛股份到冠农股份,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正积极运用期货和期权工具,构建自身的风险防护网。这种从被动承受到主动管理的转变,不仅是市场竞争下的必然选择,更体现了我国农业企业的现代化进程。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