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融新政密集落地 中信银行详解银发经济新趋势
【来源:东方财富】
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关键一环,养老金融已成为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的一道必答题。近日,广东、江苏、青岛等地相继出台了关于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而银行也结合市场需求、行业趋势进行了一系列布局。如今养老新趋势到底有哪些?银行金融机构在养老金融中如何发力?对此,中信银行给出了一份详细的“答卷”。
养老金融“地方方案”
近期,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新政部署养老金融在“十五五”规划中的重点任务。
11月17日,广东省印发了《广东省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广东养老金融发展两个阶段目标:到2028年,广东特色养老金融体系基本建立,养老金融产品和业态逐步丰富,养老金融意识普遍形成,养老金融供给水平有效提升,全省人民福祉得到有效增进。到“十五五”规划末,各类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养老资金投资管理更加成熟稳健,基本实现养老金融和养老事业、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方案提出,加快加力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银行机构为养老机构、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站点及长者饭堂等建设,开发符合其经营特点的中长期信贷创新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医养结合项目的投资力度,打造预防、治疗、康复全流程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加强对居家养老中后台服务机构的金融支持。支持有意愿的金融机构参与旅居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丰富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同时,方案鼓励金融机构立足广东省情,因地制宜开发符合居民需求的养老金融产品。推动更多基金经营机构及养老目标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名录,支持鼓励开发针对退休人群的收入替代基金。支持金融机构在全省构建全流程、一站式个人养老金服务,探索建设广东省个人养老金便民综合服务平台,推动金融机构发挥金融科技优势,逐步与平台系统进行有效对接。
除了广东省之外,青岛金融监管局联合青岛市委金融办、人社局、医保局、民政局等十三部门也印发《青岛市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产品供给、服务模式等五大领域12项重点任务。整合金融、医保、民政、养老服务,构建专项统计监测、监管评价与长周期考核体系。
10月24日,江苏省扬州市同样发布了《扬州市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聚焦扬州“颐养之城”建设目标,为扬州养老服务事业和银发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其中提出,鼓励商业银行发挥机构优势,创新开发灵活便捷、满足养老机构运营需要的信贷产品。鼓励银行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投、贷、债、租、证、保”协同作用,为不同阶段、不同特征老龄群体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吉林金融监管局近期发文称,围绕吉林省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养老金融相关工作,积极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养老金融体系。加强对养老产业的融资支持和风险保障,督促金融机构提升老年群体金融服务水平,优化老年群体金融服务。
养老备老新趋势
11月21日,中信银行发布了《中国居民养老财富管理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与此前报告相比,该报告分析了当前中国养老备老呈现出的一些新特征和趋势。
该报告指出,当前居民养老规划意识有所提升,养老规划需求增强,启动养老规划年龄趋于年轻化且整体稳定。在养老资产配置上,资产配置结构仍以安全性为主,多元化趋势逐步释放。养老投资风险承担意愿有所上升。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高成运表示,当前低龄老年人财富管理和消费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当前老龄群体中60岁—69岁的人数有1.7亿人,占老龄群体总数的56%,而60岁—65岁的老龄群体又有9000多万人,这部分低龄老年人消费是有新的特点。同时,1962年—1972年新中国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期的2.8亿人正在逐步进入老龄群体,“十五五”期间,全国每年净增老年人口数量为1000万人,这部分人群享受了改革的红利,财富积累能力强,养老需求也会有一些新变化。
另外,国内特殊重点老年人群,包括失能、失智的老年人群体数量也在增长,这部分人群对服务的刚需非常显著。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失能老年人数约有3500万人,预计到2035年达到4600万人,到2050年5800万人。
高成运还表示,目前备老群体界定为45岁—60岁人口,数量大概3.37亿人。这意味着,80后已经进入到备老群体,这部分人群也会有新的消费特点。
中信银行私人银行部兼财富管理部总经理王旭松表示,在此次的调查中,感受颇深的是居民养老意识明显增强。30岁以内人群做养老规划的比例高达48%,50岁以下的受访者有养老储备计划的占比达到了85%。同时,以往养老资产配置都以银行定期存款为主,而如今配置银行理财、基金、资管计划的资金占比达到了46%,较同期明显提升。同时,金融产品供给端不断优化,财富管理机构极大丰富了产品,也给了养老人群更多的工具。
对于中信银行怎样做好养老金融服务呢?王旭松表示,该行推出了“幸福+”金融服务体系,让养老人群能够“算清楚账”“投得好”“管得住”。所谓“算清楚账”,即通过账户给客户计算出能有多少资源用于养老,以及退休时钱够不够花;“投得好”是通过确定养老目标,为客户提供稳健的养老资产配置计划;“管得住”是根据客户的支出,让钱用在“刀刃上”,达到资金使用更精准的目的。
“养老群体的金融需求已经从储蓄金融需求转向了综合解决方案需求。”王旭松认为。
中信银行副行长谢志斌表示,中信银行作为国有金融机构,积极发挥集团协同优势,将资源精准投向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加大对促消费、扩内需的金融支持力度。从供给侧看,银行紧跟政策导向,率先出台了金融助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9方面举措,构建覆盖7大领域、646个子行业消费产业目录,动态响应企业融资需求。从需求端看,银行坚持金融为民理念,提升财富管理能力,助力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并用信贷支持将场景优惠,将绿色激励组合降低消费成本,构建食、住、行、游、购、娱、医,全程场景消费生态。
“中信银行布局养老金融,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幸福+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切实增强了居民消费底气。”谢志斌表示。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